一、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溯源
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位于原齐鲁大学旧址,现门牌号为文化西路44号。学校名称经历
过“齐鲁大学”、“山东医学院”、“山东医科大学”和“山东大学”的变迁。作为私立大学,
“齐鲁大学”之名最早出现于1904年,正式校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也称CheeLoo University),为1864年至1952年在中国山东省办学的一所教会大
学,由来自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的14个基督教教会组织联合开办。齐鲁大学是当年外国
人在中国创办的十三所教会大学之一,它既是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创立的第一所教会大
学,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化大学。
齐鲁大学最初的发源地登州“蒙养学堂”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教会大学,齐鲁大学的渊源可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
年代,由最初的一个规模很小的教会学校经过长期经营扩充,逐渐发展起来,是中
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1864年初,美国北长老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s,North)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 ,1836年-1908年)夫
妇在登州(今蓬莱)西北一座观音寺内
办起了一座寄宿的“蒙养学堂”(Boy’s
Boarding School)。1872年取“以文会
友”之意将学堂正式定名为“文会
馆”。登州文会馆(Tengchow College)
是中国境内第一所现代高等教育机构,
它也因此是齐鲁大学的重要萌芽和发
端,是它最早将阿拉伯数字引入中国。
文会馆的建筑:左侧是文会馆的教学楼;中间是观音
庙改建成的小教堂;右边木杆上端有铃
4
培真书院师范学堂遗址
1947 年的广智 广智院老照
5
诸校合一,齐鲁大学诞生
自 20 世纪初,山东境内的不同
教会派系就开始加强教务合作。1902 年
英国浸礼会和美国长老会联合召
开会议,决定组建“山东
齐鲁大学四十年代俯瞰图
新 教 大 学 ”( Shandong
Protestant
University),将登州文会
馆、青州培真书院、青州
广德书院 3 所高校合并为
规模较大的两所学院,并
拟成立一所医学院,以大学董事会作为其管理机构。
1903年,在第一次大学董事会上,山
东共合医道学堂成立;1904 年广文学堂
成立;神学班合并于青州培真书院,称为
青州共合神道学堂(Tsingchow Union
Theological College)。1909年,“山东
新教大学”更名为山东基督教大学
(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也
称CheeLoo University,即齐鲁大学)
。民
6
国成立以后,1915年,经校务委员会批准,以“齐鲁大学”作为非正式用法的校名,
意为“齐鲁地区的大学”。1917年在济南建校成功的齐鲁大学正式招生,当时设有文、
理、医、神四个学院。由外国传教士掌控学校的主要行政和教学事务。齐鲁大学最
盛时号称“华北第一学府”,与燕京大学齐名,有“南齐北燕”之称。
1931年获政府立案后,成为齐鲁私立大学,设文、理、医三个学院。抗日战争爆发后,
学校迁往成都,借华西协和大学部分校舍坚持开课。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 1946 年10 月
在济南复课,学制为文、理学院本科四年,医学院预科两年,本科五年,另设无线电专修科、
农业专修科、检验专修科、高级护士班,学制三年。1947 年 7月至 1948 年 10 月,齐
鲁大学文、理学院及医预科部分大部分师生还经历了二次南迁并最终返济的过程。1952年
根据华东高校调整方案,文、理学院人员分别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
京药学院、上海财经学院。齐鲁大学医学院与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合并,改称山东医学院;1985
年又改称山东医科大学;2000年7月与山东工业大学一起并入山东大学。至此齐鲁大学完
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山东大学和齐鲁大学这两所原本交集无多的大学终于合而为一了!最初
该校区被称为山东大学西校区,因为临近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遂将名称确定为“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
二、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校园建筑群的历史变迁
虽然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同处在山东,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这两所著名大学的
关联并不多。齐鲁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教会大学,它与山东大学原是两所不同
性质、不同风格、不同命运、相互独立的大学。齐鲁大学任期最长的校长、毕业于
美国哈佛大学的刘世传(1894.3.26—1964.3.4,字书铭,蓬莱县(今蓬莱市)温石
汤村人,1935-1943年任齐鲁大学校长)曾不无自豪地说:“正如我的另一个母校,
哈佛大学是美国最老的大学一样,齐大是中国最老的大学,绝对没有一个中国大学
能在这一点上赶上齐大!” 但其实山东大学和齐鲁大学的交集很早,而且非常具有
象征意义。首先山东大学堂的具体筹建是在登州文会馆馆长赫士为总教习的率领下
完成的,并成为当时办大学的范本,由光绪皇帝向全国颁诏推行。其次,齐鲁大学
的“名片”——“校友门”上的匾额大字是由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后兼山东大
学校长(1926-1927年)、清末山东状元王寿彭题写的,正面为“齐鲁大学”,背面为
“校友门”,金字黑底格外典雅。“校友门”一直为原齐鲁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不管
其正面的题字变换了几次,但背面一直未变的题字却是由曾任山东大学校长的人题
写的,其中的渊源可谓深长!
7
图为原齐鲁大学校园模式图
1.办公楼 2.康穆堂 3.柏根楼(现教学三楼) 4.考文楼(现教学五楼) 5.奥古斯丁图书馆
6.葛罗神学院(现教学四楼) 11-14.号院 20.圣保罗教堂和圣保罗楼 21.景兰斋 29.校友门
原齐鲁大学不仅由于其年代久远是中国最老的大学,还因其早期的规划建筑设
计特色而蜚声国内。当时的大学主校园由校长卜道成筹划,美国工程师佩利姆(G.H.
Perriam)设计,芝加哥三家公司负责建设。所有建筑均以德国、英国、美国的风格
为主,并采用了大量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手法和符号,为集仿主义手法的代表,颇有
建筑艺术价
值,形成了特
色鲜明的建筑
文化。
8
主校园教学区南北轴线长达200多米,轴线最北端为办公楼,最南端为康穆礼
拜堂,往南两侧依次有考文楼与柏根楼相对、葛罗神学院与奥古斯丁图书馆相对,
六栋建筑围合成长 200 米,宽100 米的中心花园,八条卵石铺成的道路呈放射性布
置,为西方园林式布局。校园内的主要道路均以两旁栽植的花木命名,由北向南为
杏林路、槐荫路、丹枫路、松音路、青杨路、长柏路。校园内绿树成荫,四季花香,
为当时全国最好的校园之一。老舍先生将其誉为“非正式的公园”。
校区现存建校时期的主要建筑物有考文楼、柏根楼、圣·保罗楼、葛罗神学院
楼、景蓝斋、十余栋西式别墅楼以及多处西式平房院落,齐鲁医院内建于1935年的
门诊病房楼(现为科研楼),共合楼和邻近的广智院也与其风格相似。
9
校友门
考文楼
柏根楼
景蓝斋
10
号院
葛罗神学院
美德楼
麦柯密古楼
11
该建筑群落乃“济南现面积最大的近代大学建筑群”。趵突泉校区也因此被称为“一个近现
代建筑博物馆校园,一个充满人文底蕴和文化品位的校园”。
三、建筑群落现状
原建的大部分建筑物维护完好,尚在有效使用,可惜的是康穆堂、奥古斯丁图
书馆、美德楼等建筑物均被拆除。有的在原址上修建了其他建筑物,如康穆堂原址
扩建起教学八楼(医学院),奥古斯丁图书馆原址扩建起教学七楼(药学院)。有
的则在拆毁后变成废墟,如美德楼被拆毁后尚未做任何处理,周围杂草丛生,一片
狼藉。有的虽仍在使用,但由于缺乏有效保护,原建筑体遭到比较严重的损毁,如
景蓝斋,现在作为耳鼻喉研究所的办公用房,但年代和使用者的共同作用使得它已
经成为危房,不仅外观显得极为破旧,很多木质构件摇摇欲坠,屋顶亦无法有效遮
风挡雨,小打小闹的维修已经不能保证它的安全了。圣.保罗楼的用途几经变迁,现
在的住户繁杂,多年来在周边毫无章法地搭建了诸多小房子,楼体外墙到处是拉拉
扯扯的电线,以至于想拍摄一幅楼体上原来的精致砖雕图案都几无可能,镜头所及
怎么都摆脱不开黑色电线的纠缠。
教授别墅区几乎全部住有人家,但住家对楼体都进行过程度不同的改造,增加
了现代材质的装修,使楼体外观有较大改变。许多住家对楼体的文保价值认识不足,
任由住宅周边荒草蔓延不加养护,致使楼座的景致受到较严重破坏。
还有些建筑楼体则由于意外损毁而不得不重建。如原麦柯密古楼在1997年被大
火烧毁后又扩建了现在的办公大楼,虽然整体风貌尽力保持了原建筑物的韵味,但毕竟
是“仿制式”的建筑,让人多少有些唏嘘,整个建筑群落的原汁原味还是被掺杂了。
原老水塔被烧毁后在原地又重建了一座,复建的水塔尽量按原来的式样建成,
但已不复原来的功能,更多只是为了保持原建筑形态的完整性。可惜的是,重建的
水塔仍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大约因为是复建物,第一批省文物保护名单上没有列
入水塔。由于对水塔保护一直不够,现今已有很多玻璃窗都支离破碎。附近设置有
垃圾清运站,除了垃圾清运人员外,几乎无人涉足。半人高的野草使其更加破败不
12
堪,若无全国文保单位的名号,实在是让人无法对其升起丝毫的敬意。
庆幸的是,建筑年代最早的葛罗神学院楼(1893 年)和考文楼、柏根楼以及号
院却被保护得很好,而且一直在被高效地利用着,为学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和
生活条件。在使用过程中它们也曾被改造过,但基本保住了原有的样貌,周边环境
也非常优美整洁。
四、历任主政者
1、第一任校长为 卜道成(Joseph.Percy Bruce,1861-1934 )(另译为布鲁斯),
曾任齐鲁大学神学院院长,1916 年 2月当选为校长。卜道成校长对齐鲁大学的贡献
并非简单的一任校长而已。他作为英国浸礼会的牧师,早在1887年就在青州创建了
“青州培真书院师范学校”。在齐鲁大学的筹建过程中操控全盘,因此担任第一任
校长乃顺理成章。他本人还是重要的汉学家,1921 年返国后担任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
文系教授,与老舍共事达五年之久。在老舍回国受聘于齐鲁大学一事上可能起了重要推荐作
用。任职时间为1916-1919年。
2、第二任校长为 聂会东 (James Boyd Neal,
1855-1925),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传教医师,1881年到
达登州,1883年招生传授医学。1890 年调往济南,建设
华美医院,并开设华美学校。1903年与英国浸礼会在青州
及邹平所办医学堂联合成立共和医道学堂,任校长。1919
年任齐鲁大学校长,1921 离任,1922年因病返美,任职
时间为1919-1921年。 聂会东
3、第三任校长为巴慕德 (Harold Balme,1878-1953),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公共卫生学博士,外科医生。1906年来
华,1913年代表英国浸礼会到济南指导兴建共和医院,兼任
共和医道学堂外科手术学教授。1915 年任共和医院院长,
1921年任齐鲁大学校长。任职时间为1922-1926年。
巴慕德
13
4、瑞思培 (B.Respei)(加拿大,以神科科长兼任代理校长)。主政时间为
1926-1927年。
5、李天禄是齐大的第一任中国籍校长,正式任校长的时间不足一年。李天禄1908 年
(光绪三十四年)于北京燕京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范德堡(Wanderbilt University)大学,
1923 年(民国十二年)9 月被齐鲁大学聘为教授,任文学
院院长。1927年任副校长,1928 年任代理校长,1929 年任校长。1929 年(民国十
八年),齐大自10月27号开始的学潮越闹越凶,学生罢课要求收回学校的教育权,
校园到处张贴着鼓动学生选择自己理想的院长和“李博士再见”的标语,要求校长
李天禄自动辞职并威胁校长如不答应,则烧毁化学楼和图书馆。1929年11月,李天
禄校长无奈辞职离开齐鲁大学。作为齐大的第一任中国籍校长,最后却被自己的中
国学生逼迫辞职,不能不说比较悲凉。不过庸于当时的局势,李天禄校长也是那个
时代要进步而不得不退让的牺牲者吧。其主政时间为1928-1929年。
李天禄辞职后,学校并未就此安定下来,而是各种风潮迭起,不是学生潮就是
工友潮,以至于1930年(民国十九年)上半年,文理两科停课半年。迫于形势,1930
年孔祥熙受邀出任齐大董事长兼名誉校长,希望借助他的声望能将形势稳定下来,
但也没能有效平息事态。
6、罗世琦 (曾任齐鲁大学神学院院长),虽并未被行政管理部门正式任命为校
长,但在学校形势较混乱的时期以神学院院长之职主持了一些重大校务。主政时间
为1929-1931年。
7、作为当时的国民教育部部长朱经农虽于 1931 年被任命
为齐鲁大学校长,但并未实际莅任齐大管理校务,而是由林济
青(时为齐鲁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代为管理学校诸多事宜。朱
经农则于1932年就赴湖南教育厅任职厅长,所以只是名义上的
齐大校长。任职时间为1931年。
朱经农
14
8、林济青于1931-1934年任齐鲁大学文
理学院院长,相当于齐鲁大学的 代理校长,
但林济青从未被正式任命过齐鲁大学校长之职。
主政时间为1931-1934年。
林校长的名副其实却是在山东大学实现的。20世纪30
年代的山东大学,初名“国立青岛大学”,继名“国立山东
林济青 大学”,曾一度学者名流云集,海内声名赫赫。不过国立归
国立,名流归名流,却是自成立以来便学潮不断。1932年
的学潮迫使首任校长杨振声辞职下台;1936年初再闹学潮,由教务长升任校长的赵
太侔,也被左派学生炮轰驱逐下台。此时主政齐鲁大学数年,呕心沥血且又未被正
式任命的林济青受邀担任国立山东大学的校长,于1936年夏天临危受命,由济南赴
青岛上任。此时在学潮中辞职的前校长赵太侔尚未离校,而1935年由齐大来山大的
老舍也仍在校园中。林济青与老舍二次结缘,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的缘分也再次在
林济青校长身上得以体现。
8、刘世传 (1894.3.26—1964.3.4),字书铭,于1935-1943
年2月任职齐大校长,时间长达7年,是齐大历史上任职最长的
一位校长。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刘校长率领全校师生经历艰辛的
迁转流栖过程,并竭力使学校在借地办学的情况下也得到很大发 刘世传
展。1943年2月,校内一部分教职员与学生说他独裁,不民主,
校友们则说他不重视校友,逼他辞职,迫于各方压力,刘校长落寞离校,辞校之际竟无
人送别,堪称悲凉!齐鲁大学在这件事上是有失风范的。任职时间为 1935-1943年。
9、汤吉禾 (Edgar Chi-ho Tang,1902-?),刘校长辞职后,继任者为汤吉禾,
任职时间为1943——1945年。山东医学院院史记载其任职时间为1940-1945年,这
就与刘世传(1935-1943)任职校长的时间有重叠;《齐鲁大学八十八年——齐
鲁大学校友回忆录》所载,汤吉禾原是齐鲁大学教务长,肯定也会对留在济南的医学院
工作有所处理,所以院史在这一时期仍将其视为医学院的主政者是没有问题的。而
15
刘世传则全面主持齐大校务,双方在行政任职上存在上下级的管理关系,但实际的
工作安排职责,则有各司其职的分化。因此当留在济南的医学院力主要在济南复校
招生时应当是得到了汤吉禾教务长的支持,但却遭到刘世传校长的极力反对,而双
方的矛盾也是日后刘校长不得不辞职的原因之一。刘世传辞职后汤吉禾能继任也和
他在医学院的重大影响力有关。汤吉禾并非是个有高学术地位或在教育界负威望的人,请他
做校长后,齐鲁大学的校友都不心服。因此很多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收回了他们对母校的
关怀。再就是汤校长屡以尊严态度和训斥手段处理学生问题,很少与人开诚布公商议,不久
即激起学生反感,大多数教职员也对他不满。他既不能与教职员工密切合作,又得到学生们
的大力控诉,最后经校董会的协议将其调离作罢。这样的内外交困,汤校长能做校长近两年
的时间亦是难得了。但院史上的时间记载也不能说是失误,因为与其管理医学院的时间是吻
合的。在汤吉禾之后,吴克明任职校长之前,还有个马尔济代理了一段时间的校务工作,因
没有正式任命,且时间较短,各种史料几乎没有记载。
10、吴克铭,亦做吴克明(1898-1977),1919年毕业于
齐鲁大学文理科,并留校任化学老师,“五四”运动期间任
齐鲁大学学生会主席,积极组织同学参加爱国运动。1945年
8月,日本投降前几天,吴克明被正式任命为齐大校长。因
其是齐鲁大学校友,为人正直老实,颇得广大师生的信
任,而且很得孔祥熙的赏识,吴克铭力荐其主政齐大。吴校长
也不负重托,在关键时刻担当起将齐鲁大学从四川华西坝迁回济南复校的重任,是齐鲁大学
这段历史的功臣。吴校长此时还兼任理学院院长。1946年10月至1948年春,齐大在济南复课不足三年,由于内战,齐大被迫再次南迁,其中医学院迁址福州,本部和文理学院迁址
杭州云栖寺,又经历了一番艰辛的异地借校生活,但正是这次南迁使他日后备受诋毁,由原
来的齐大“功臣”成为被新政府“放弃的人”。1949年4月,吴校长再次主持将校本部和文
理学院迁回济南,8月至11月将医学院迁回济南。在5年的校长任职期间,历经两次迁校,
吴克明校长可谓劳碌艰辛至极,在时局动荡不安中,南北穿梭,恪尽职守地使齐大得以
完整的保持和发展。任职时间为1945-1949年。
16
11、杨德斋 (1900-1972),日本高等预备学 校毕业后,留学
美国,获化学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任齐鲁大学化学系主任兼
教授。曾任齐鲁大学教务长,第二次内迁时留守济南,主持了齐
鲁大学的回迁和安置,这次坚定的留守为其后来代替吴克明任齐
鲁大学校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任职时间为1950-1952年。
《齐鲁大学八十八年——齐鲁大学校友回忆录》中将齐大的历任校长从狄考文
算起,从1864 年至 1952 年,共 88 年,校长 16 位,即狄考文、赫士、柏尔根、卜
道成、聂会东、巴慕德、瑞思培、李天禄、孔祥熙、朱经农、林济青、李植籓、刘
世传、汤吉禾、吴克明、杨德斋,虽在实际任职职位和任职年限有所差异,但与前
述基本能对应起来。但如果细究起来,狄考文是登州文会馆的第一任馆长,赫士是
第二任馆长,柏尔根则是广文学堂的第一任校长,从严格意义上讲都不能算是齐大
的校长。孔祥熙只是遥领校长一职,实际并未直接管理校务,而关于李植籓的有关
资料我们没有找到。据刘世传的孩子刘贞模回忆,刘世传任校长前,齐大校务极为
混乱,校长基本就是傀儡,校务仍是由外籍教会人士把控。朱家骅也曾担任过不足
三个月的校长就狼狈离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弟弟梅贻宝被任命接任齐大校长,
去上任时,一进校门就看到校园里张贴着“霉 (梅)毒来了!”的大标语,实在是
无法立足就任。而且当时政府不拨经费,国外教会也不提供基金,拖欠教工工资达
两三年,学校一副要关门大吉的势头。正是刘校长力挽颓势,最终将学校又拉上正
规,当时师生称他是“刘大炮”,也反应着他在齐大校长一职上的权威吧!
参考资料:
1、山东大学医学院院史馆——院史展览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Owner/My
Documents/.mht
2、百度百科——齐鲁大学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D6JtB2Do0opmz24yPB-tMaU-DUOOZ8pcn5W4jgED1yBJZEa
4UZBnFzYWrVjcdjI
3、维基百科——齐鲁大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D%90%E9%B2%81%E5%A4%A7%E5%AD%A6
4、《我的父亲:原齐鲁大学校长刘世传》
http://news.shm.com.cn/2008-01/02/content_2216142.htm
5、《齐鲁大学八十八年:1864-1952:齐鲁大学校友回忆录》,齐鲁大学校友会编,北京:现代
教育出版社,2010.8
17
趵突泉校区第一张名片——校友门
建筑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化西路44号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
建筑价值: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年代:1924年
校友门,即原齐鲁大学校门,由齐鲁大学千名毕业生捐款2000银元修建,因而
被称为“校友门”,始建成于1924年。
在“校友门”落成之前,齐大校园并没
有正式的校门和围墙,只是在校园周围种了
些洋槐树,埋了几根木桩用铁蒺藜一拦就算
院墙了。当时的所谓“大门”,就在对着新建
门的地方,盖了两间小屋算是门房,用铁蒺
藜掣了个木架子大门。因铁蒺藜稀疏,到处
原齐鲁大学校友门落成之前的门房可以出入,故那时同学们间有句玩笑话:“齐大出入真自
由,三百六十度皆门也”。
“校友门”落成于 1924 年 6 月 17 日,它坐南
朝北,是一座飞檐斗拱型的中国
传统三间三叠式的牌楼式石牌
坊。大门牌楼主门顶较高,两侧
门顶稍矮,形成一个“山”字形,
尽管牌楼保存得完好,但支撑立
柱却是典型的现代建筑,是后期历经修缮维护的结果。
王寿彭
18
“校友门”上的匾额大字是由时任山
东省教育厅厅长、于1926-1927年兼山东
大学校长、清末山东状元王寿彭书题写
的,北面为“齐鲁大学”,南面为“校友
门”,金字黑底格外典雅。“校友门”一直
王寿彭书法
为原齐鲁大学标志性建筑,可谓浓缩了齐鲁大学的历史
嬗变,门楣反面
镌刻着“校友
门”三个大字。 金字黑底的 “校友门”字样
1941 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校友门
历经 80 多年,校友门见证并记录着齐鲁大学演变历史,匾额北面的校名几经更迭,
从“齐鲁大学”、“山东医学院”、“山东医科大学”再到今天的“山东大学”。如今不时有学
生在牌楼下穿梭,牌楼旁现代化的伸缩门、起降杆和岗亭,跟古老的校友门一起,形成一道
独特的风景。
上图由左至右依次为齐鲁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和山东大学
参考资料:
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a7c7e60100cu7w.html《一个老校门半部大学史——齐
大校友门前百年风云(一)》
2、http://sjb.qlwb.com.cn/qlwb/content/20140312/ArticelC27002FM.htm《校友门》,原载
于《齐鲁晚报》
3、《踏寻 90 年前的齐鲁大学》:
http://www.dzwww.com/xinwen/xinwenzhuanti/jnby/zxbd/200702/t20070204_1999632.htm
4、“齐鲁大学”百度百科词条: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kf_GZ1eTzKKBgLzef--5RqR12UAWumBkV7ZAkQF2PdZLFL
w4rgh7YlElFuOdMVo
19
趵突泉校区第一栋近现代建筑物——柏根楼
(Bergen Hall,今教学三楼)
建筑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化西路44号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内
建筑价值: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年代:1917年
柏根楼正南面 摄于1917年 柏根楼正南面 摄于 2012 年
柏根楼(Bergen Hall)是为了纪
念原齐鲁大学前身之一、设于潍县的广
文大学首任校长、美国传教士柏尔根
(Paul D.Bergen,1860-1915)而命名
的,于1917年竣工落成。
该楼临近原齐鲁大学校门,位于齐
大 中心
柏根楼北面旧影 摄于 1924 年
花 园西
侧,与考文楼左右相对,是一座典型
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
柏根楼建筑细节 摄于 2012 年
现柏根楼内部
20
柏根楼的屋顶为中国传统硬山顶。为了与屋
顶相呼应,主楼一层和二层之间的砖雕上都雕着
万字纹、寿字、中国结、菊花等图案;主楼两翼
都有单层建筑作为附属建筑向外延伸,使整体建
筑错落有致独具美感。
柏根楼东西有两个石框墙门,门由石仿木制
将古代彩绘雕刻成立体图案,这在济南近现代的
柏根楼石框墙门 该组图摄于 2012 年
其他建筑体上是很少见的,而在原齐鲁大学中西合璧的建筑体中则有多处,这种将
建筑上的平面图案变为立体图案的做法也是当时的一种创新。
这座原齐鲁大学化学楼,自 1952 年
以来一直是山东医学院、山东医科大学
的化学楼,现今为山东大学医学院教学
楼。它以中西建筑语言、风格的拼合、
交融,修成齐大一幢典型的中西合璧式
教学楼,与后来相继建成的考文楼、办
公楼相协调,共同构成齐大校园中心区域
现柏根楼北面 该图摄于 2014 年
华洋结合,中体西用的浓郁文化氛围,成
为山东省又一历史优秀建筑。
21
君子——柏尔根
柏尔根(Paul D.Bergen,1860-1915),被时人尊称
为“君子”,登州文会馆第三任馆长、潍县广文学堂首
任校长,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 1883年来中国省城
济南府传教,遍历芝罘(烟台)、胶州、 即墨、高密、 柏尔根
青岛等地。1901年到登州文会馆任教,接替到济南协助山东巡抚袁世凯筹办
山东大学堂并任总教习的赫士博士,就任文会馆第三届校长。
1902年6月13日,柏尔根与方维廉、聂会东代表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与英国浸
礼会 4 名代表召开联席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联办“山东新教大学”的决议,形成了《联合教育工作基础》的
文件。联合的主要目的是推进基督教在中国的事业,将在山东现有的青州培真书院、
广德书院、登州文会馆 3 所高校合并为规模较大的两所学院,即潍县文理学院(广
文学堂)和青州神学院。同时,拟成立一所医学院,地址和经营方式以后再定。
大学董事会由6人组成,每个教会各任命3位。首届董事会由美国北长老会
的狄考文、德位思、汉
22
威廉和英国浸礼会的仲均安、林惠生、武成献 6 人组成。柏尔根会后回美国休假,
归来时随身带回一笔相当可观从美国募捐
来的款子。整个 1903 年,潍县新学校舍的
建筑工程在狄考文四弟狄乐播创办的乐道
院及其附近快速地施工着。
1904年广德书院和文会馆师生和教学办
公器材均迁至潍县,广文学堂正式开学,柏
广文学堂
尔根就任广文学堂首任校长。
广文学堂存世 13 年(1917 年迁到济南,成为齐鲁大学文理科),为社会培养了
不少一流人才。后来被誉为“中国的哈佛大学”。
1906年11月,因学生要求开设英文课及军训课,增加体育课时,反对个别原私
塾老师的教学方法及体罚,甚至提出“废除传统的数学、物理、化学三大科目考试
和取消离校须请假”等无理要求,校方不答应而引起学生罢课。柏尔根引咎辞去校
长职务,但仍担任博物等课教师,事态平息后继续担任校长。1913 年他因病回国修
养,由教师方维廉代理校长。1915年柏尔根不幸病逝,由德位思接任广文学堂校长。
柏尔根博士授课旁征博引,循循善诱,且多才多艺,因此被冠以“君子”的名
号。他课余时间搜集草木、鸟巢、昆虫、矿物标本,分门别类陈列一室,对教学、
研究有很大贡献。他对中国国学与古文字也很有研究,曾在潍县、青岛等地搜集、
购买不少甲骨片,在保存和研究甲骨文方面造诣颇深。
为纪念他为齐鲁大学文理科艰苦勤勉办学的历史业绩,1917年在济南所建齐鲁
大学第一座化学科学楼,即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柏根楼”,现为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
“教学三楼”。
23
柏尔根楼大教室的名人身影
1、老舍先生在柏根楼的讲课风姿
自1930年7月到1934年7月,老舍先生任教于齐大文学院,并被封为“《论语》
八仙之铁拐李”。其时,老舍先生因长期伏案写作,患有严重的腰腿痛病,大约走路
也不是太便利,便得了“铁拐李”的名号。头顶“新文学教授”桂冠的老舍,一口
京腔京韵的讲课风格,大受青年学子们的欢迎,在全校引起轰动。除文学院国文系
本班学生外,许多其他院系的学生也跑来旁听。幸亏柏根楼建设之时即在东西两侧
各设计有两间阶梯大教室,因此得以容
纳蜂拥而至的学生。每每有老舍先生的
课程,柏根楼的阶梯大教室里就会坐满
求知若渴的学生。这在原本学生很少,
最盛时全校所有院系在校生总共也不超
过五六百人的齐大,可谓是创造了史无
前例的壮观景象。
老舍与《齐大月刊》编辑部同仁合影
2、研究甲骨文的西方第一人“明义士”在柏根楼开讲座
明义士终日痴迷于甲骨文研究,所以当时的外籍同事便给他起了
个戏谑的外号 “老骨头”(Old bones)。这一外号伴随了他
此后的半生,甚至被带到了英美加各国。直至今日,这些国
明义士(1885-1957 年)
24
家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和甲骨文研究者都知道所谓的老骨头就是指明义士,尊称他为
Dr.James “Oldbones” Menzies(詹姆斯·“老骨头”明义士先生),可见他在甲骨
文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之广、之深远。
1936 年秋,明义士曾在柏根楼 333 大教室,举办过一次题为《商代甲骨文与商
代文化》的公开演讲,听者为齐大的欧美教师和驻济教会人员。
初时,为使听者能更容易明白,明义士使用英语讲述。但讲了一刻钟后又改变
了主意。他微笑着对下面的听众说:“先生们、女士们,很抱歉,用英语讲甲骨文,
实在是器不合用、文不对题,别扭的很,还是请诸位允许我直接用中国话说吧”。随
后,这位“洋儒”便用纯熟地道的汉语,洋洋洒洒地讲了两个半小时。并展示了几
件极其精美的青铜铭器和一方与甲骨文同时出土的长方形青石砚,砚石的凹处还残
留着一些凝固了的朱砂。听了明义士的介绍,看到精美的几千年的物证,不由得这
些一向自诩文明发达的欧美人士心生钦佩和惊叹。可以说明义士的演讲给欧美籍的
同事开了一堂生动的认识甲骨文化的启蒙课。
参考书目:
1、《图说济南老建筑近代卷》作者:张润武,薛立撰著,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12,第228
页-229 页。
2、《品读济南》,李耀曦著,济南出版社,2012 年11月第六版
3、《明义士甲骨收藏轶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9d20830100gm4g.html
25
与柏根楼并列的“双子楼座”——考文楼
(Calvin Mateer Hall,今教学五楼)
建筑地址:今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化西路44号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内
建筑价值: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年代:1919年
考文楼正面图 摄于建设之初 考文楼正面图 摄于 2012 年
考文楼是为了纪念原齐鲁大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1836-1908)而命名的,始建成于1919年。
考文楼位于原齐鲁大学中心花园
的东侧,与北面的办公楼、西面的柏
根楼成“品”字形布局。该楼是按照
教育建筑的功能要求设计的,为砖木
石结构,建筑体量适中,建筑总高度
考文楼与北面的办公楼以及西面的柏根楼构“品”
字形布局
(地面至屋脊)约 20.2 米,占地约为 804
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
建筑坐南朝北,主楼部分包括地上三层
和地下一层,东西两端各设一单层耳房。建
筑立面以西方建筑形式为主,借鉴了古典主
考文楼内正对主楼的楼梯间为木制结构
义三段式,建筑南立面中部略有突出,两侧缩进,至耳房又有较大缩进,使得整个
26
建筑形态敦厚且富有层次感。 考文楼山墙头的墀头处理和雕刻,很有济南传统民居的风韵。
考文楼充分的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建筑屋顶部分为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双坡曲线屋顶,舒展大气。屋顶正脊两端的鸱吻形态端庄大气。建筑山墙形式为硬山,有宽大、厚实的挑檐石和墀头。
考文楼大门是在楼体立面向外凸出一个
前厦门楼,门外两侧有一对大型抱鼓石,是典型的具有中国建筑文化特征的建筑装饰构件。 很显然,在此设置抱鼓石,一方面是
设计者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崇尚,同时,亦是将其视为规格较高的建筑来对待的。
另外,考文楼在建筑装饰方面也极具
中国传统特色,除了大屋顶样式、抱鼓石
之外,更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些装饰纹样。
这些装饰每五个组成一方图案,在一层与
二层窗间以及檐口下等处布置,环绕整个
建筑。这些图案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吉祥如
意的象征,如万字符、蝙蝠纹、桃纹、盘
考文楼上的中国传统特色装饰纹样
长纹、福寿纹、四瓣花纹等,组合有序、变化丰富。主体建筑与耳房山墙均开有漏
窗,上为如意窗,下为八角窗。这些建筑装饰对整个建筑的文化意蕴起到了很好的
烘托作用。
27
可惜的是文革时期,这栋精美的
建筑也受到一定的荼毒,楼体上涂抹
了代表当时潮流的标语口号,与整座
建筑的典雅古朴颇不相合。后来虽将
标语字体进行了清除,但痕迹依然清
晰可辨。
考文楼把西方近代理性建筑理
念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气质有机 现在的考文楼北面仍保留有文革时期的印记——“严肃
活泼”四个大字
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当时国内“中
国复兴式” 的建筑潮流。
28
十九世纪后期最有影响的传教士教育家——狄考文
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1836-1908),被国
人尊称为“东明先生”,是
国际学界及基督教界公认的美国近代来华的,著名的基督
教新教北长老会传教士、教育家、翻译家,乃“十九世纪
后期最有影响的传教士教育家”。狄考文不仅是“首
批在中国传授现代西方技艺的人之一”,而且是这首批向
中国人传授现代西方技艺的人中“在基督教、科学和汉语
方面均有造诣的屈指可数”的人物。认为“如果说他不是 狄考文
个天才,那也是最好的美国式多才多艺的人,一个可说是与本杰明•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及典型的得过 21 次奖章的最高级童子军相伯仲的全面成功
的传奇人物。
狄考文原籍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坎伯兰县,出生于农民贫寒
家庭。1862年在布道期间,他与邦朱莉亚(Julia A.Brow)小姐完婚。
1864 年 1 月狄考文夫妇来华,到达山东省登州府(现蓬莱),
共创“登州蒙养学堂”。在赴中国之前,他曾发誓,“我决意将
自己的一生献给中国,住在那边,死在那边。”1876 年蒙养学
堂培养学生初见成效,狄考文多方征集本国教会的支持,在学
邦朱莉亚(Julia A.Brow) 堂增设中学课程,改称“登州文会馆”,1882年又增设大学部,
成为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育机构,是齐鲁大学的重要前身和发端。后来被认为是
齐鲁大学四大设备的实验室、电机房、天文台、印刷厂,在登州文会馆时已经建立,
狄考文是这一切的主要创造者。同时他为驻地设计制造或购买许多机器和学校必需
29
的各种实验设备。由于他在机械制造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才能,他被称为“近世
之大制造家”。
狄考文博士热心兴办教育,率先为中国引进了从小学到大学的现代教育体制、方
法,培训人才,编译了大量各级各类教科书。
《笔算数学》全三册
他坚持用中文教学,面向社会基层办学;他
用白话文出版《圣经》、《赞美诗》,对推动白话文运动的
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学生在最后一年还要学习心理学、
逻辑学和政治经济学(当时称为心灵学、是非学和富国
策),这3门课可能是在中国教育系统最先开设的课程。
此外,他还兼
狄考文编写的汉语学习资料
任各项教会和社会 《官话类编》
职务,并努力工作。1870 年曾奉命兼任设在上海
从事汉语圣经修订工作的传教士 的美华书局负责人。该书局是商务印书馆的前
身,当时是美国基督教新教在中国的主要印刷
出版机构。1902年6月,
他被英美教会青州联席会议推选为共同拟建的“山东新教大
学”(齐鲁大学前身)首届董事会六位董事之一。1907 年
30
他又被推举为中国长老会委员兼教务评议会委员、美国长老
会审判委员会主席。
1908 年狄考文博士积劳成疾,救治无效,于 9 月在青岛病
逝,葬于烟台硫磺顶美国公墓,享年72岁。在他的葬礼上,宣
读了一
份统计 邦朱莉亚(1837-1898 年)
材料:登州文会馆总共 208
名学生拿到文凭;其中37人
当了官办学校教师;当教会
学校教师的68人,从事传道
照片注文“西历一千玖百零八年十月四号狄大牧师葬于烟台玉皇顶图”
和当教士的共36人,从事文
字工作的10人,经商的9人,
做医生的7人,当邮政干事、铁路干事、工程局干事和青年会干事的11人;在海关
工作的1人,当商业职员的2人,当秘书的1人,
京师大学肄业1人,在家6人,去世22人。一组
简单的数据正是对狄考文在华创办教育最好的总
结。
狄考文夫妻合葬墓
狄考文在中国山东生活和工作45年,实践了自己“把一生献给中国”的誓言。
他为西方现代科学的传播、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和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1918 年在山东省城济南的齐鲁大学校园内开建的第二座中西合璧的三层物理
科学楼,为纪念狄考文的历史功绩,1919 年楼体建成后特命名为“考文楼”,现为山
东大学趵突泉校区的教学五楼。
31
他的夫人邦朱莉亚(Julia A.Brow,1837-1898,
另译为邦就列),1864年随狄考文到达登州后,终生
在登州传教、办学,一生没有子女,但把全部心血
都献给了登州蒙养
学堂和后来文会馆
的学生们,深受学生爱戴,被誉为“育英寿母”。她
在文会馆开设音乐程,系统地讲授乐理知识、唱歌知
识和填词谱曲知识,编著《乐法启蒙》,是近代最早
把西方音乐教育和五线谱引入中国的人,开创了我国
近代音乐教育的先河,也有她的传记面世。
参考资料:
1、张润武、薛立撰著:《图说济南老建筑.近代卷》,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12
2、丁宁:《原齐鲁大学“考文楼”测绘与建筑风貌保护研究》,载于《观察与思考》
3、《圣使荣哀录——十九世纪山东东部的三个美国传教士》(Irwin T. Hyatt, Jr., Our Ordered
Lives Confess: Three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Missionaries in East Shantu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P.139
4、王忠欣:《传教与教育》,网络版,第三章“基督教在华高等教育的产生”
http://www.hleung.com/CS103/cs103ch2.htm
5、于中旻:《狄考文与中国哈佛大学》,《翼报》 www.eBao Mongthly.com, 第四期。
6、《狄考文传——一位在中国山东四十五年的传教士》(Daniel W. Fisher, Calvin Wilson Mateer,
forty five years a missionary in Shantung, China: a biography,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11.)
7、《消失的墓地》:
http://blog.caijing.com.cn/topic_article-151302-17131.shtml
32
浴火重生的办公楼——麦柯密古楼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建筑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化西路44号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内
建筑价值: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年代:1923年
麦柯密古楼(原办公楼)是原齐鲁大学建校初期兴建的学校主体建筑之一,始建
成于1923年,位于原齐鲁大学中心花园中轴线的北端。
麦柯密古楼建成之初 图片来源于报纸 1980 年的麦柯密古楼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该处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到济南后最初落脚的地方,他曾经住在二楼最西侧南边
的一间办公室里。从他的办公室向外望,南边可以看见千佛山,西北方向可以看见
趵突泉,目及皆风景。
建筑坐北朝南,二层砖木结构,
另有一层是地下室(南半部)和半地
下室(北半部)。基本上是矩形平面。
门窗贴脸护墙皆为木质,装修考究,
33 1941年的麦柯密古楼 照片来源于网络
风格简洁大方,受欧洲新艺术风格影响的痕
迹明显。
麦柯密古楼
的屋顶以中国传
统建筑形式和处
理手法为主,
麦柯密古楼正立面时钟和屋顶 照片来源于网络
屋顶到中间部位改为南北走向的歇山顶形式。交叉脊、花脊和
歇山、山墙上精致的砖雕等,共同组成建筑
焚毁前的麦柯密古楼旧影
中轴线上丰富的屋顶形象。屋顶上铺青平瓦,屋顶上的花屋
脊,屋角略有起翘的檐部,都是中国传统建筑作法。
建筑的正面(南)横向为三段式的西洋古典主义手法。中轴线上布置的是:带抱鼓石
栏板的高石台阶、中国传统的垂花门斗、排列有序的长方形窗洞和二层上部的平台砖石栏杆
以及正中高悬的圆形石钟。立面主次关系分明。整个建筑的墙面
划分、门窗组合、石窗台、石门楣与线脚等处理基
本上是西洋古典手法。其底
层的南、东、西入口的大门
铁栅的曲线形式又有着欧
洲近代新艺术运动的某些
影响,而其屋顶上的吻兽、
屋脊的正面入口上下的细
部构件都是典型的中国传
统形式。
34
总之,麦柯密古楼是西方建筑将欧洲近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一个
尝试,被誉为“中国建筑复兴样式”的代表作。
麦柯密古楼最初为原齐鲁大学的办公楼,
自1952年以来一直作为山东医学院、山东医
科大学的行政中心,成为该校的标志性建筑和
校园历史文脉的象征。可惜,1997 年被一场
大火夷为平地。今又在原址上新建了一幢综合
办公楼,校方提出在建筑形式上要能看到原齐
在原麦柯密古楼基础上新建的综合办公大楼
鲁大学办公楼的“影子”,借以延续校园发展的历史文脉。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新
建的办公楼比原来的麦柯密古楼高大许多,但由于形制与原楼相近,故仍能和整个
建筑群相谐,保存了一个较完整的近现代建筑群落的风范儿。
参考资料:
1、《图说济南老建筑近代卷》作者:张润武,薛立撰著,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12,第222
页-225 页。
2、《重访老舍在齐大的故居》,作者:胡絜青,原载于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
1:94-96
3、《齐大老建筑》:http://www.jpkc.sdu.edu.cn/yxjc/museum/1-20.htm
35
青年学人的风水宝地——麦柯密古楼
麦柯密古楼虽是办公楼,但由于当时教师的住宿空间不充裕,且行政办公人员
的数量不足以使用全部办公空间,因此办公楼就辟出一部分房间用来安置单身的教
员。当时文学院先后住在这里的有老舍、张西山、马彦祥、齐树平等几位先生。这几位青
年学子在日后都成为各自领域的一代风流人物,可以说这座办公楼简直就是一个培
养学者、学术养成的风水宝地啊!
老舍的单身生活
办公楼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到济南后最初落脚的地方,
当时的他就住在二楼最西侧南面的一间办公室里。从他的办公
室向外望,南边可以看见千佛山,向西北可以看见趵突泉。
单身赴济的老舍住宿安排自然很简单。据妻子胡絜青回忆
说:“1930年春天,老舍从新加坡归国,住在上海郑振铎先生
家里写完《小坡的生日》之后,回到了他的故乡北京。在北京,
年轻的老舍
他只住了三四个月,就应齐鲁大学文学院
的聘请,在暑假结束前到了济南。那时他
单身一人,住在齐鲁大学办公楼二楼的一
个房间内。” 老舍在这间屋子里住了整一
年,备课,写作,还兼着《齐大月刊》的
编辑。
老舍(前排左二)与《齐大月刊》编辑部同仁的合影
老舍所住房间实为全楼的西南角。推窗远眺,远处千佛山郁郁葱葱,近观校园内楼座点点,
绿树繁花,宛若世外 桃源,无怪乎老舍将其比喻为“非正式的公园”,居住其间不免让人心
旷神怡,陶然于胸。但出了校园便是满目疮痍的老城区,两者间的强烈反差让老舍不可能只
待在校园里安然尽享清悠雅致的个人生活。1928 年的“五三惨案”使济南古城惨遭日军蹂
躏,生灵涂炭,到处弹痕累累,愁云惨雾笼罩着整个济南。老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怀着
满腔的悲愤和怜悯开始了长篇小说《大明湖》的创作。根据老舍在其《我
36
怎样写大明湖》一文中的回忆,“被约到济南去教书。到校后,忙着预备功课,也没
工夫写什么。可是我每走在街上,看见西门与南门的炮眼,我便自然地想起‘五三
惨案’。我开始打听关于这件事的详情——不是那些报纸登载过的大事,而是实际上的
屠杀与恐怖的情形。有好多人能供给我材料,有的人还保存着许多照片,也借给我看。
半年以后,济南即被走熟,而‘五三’的情形也知道了个大概,我就想写《大明湖》了”。
老舍与张维华的一段友情
张维华,字西山,时为齐鲁大学历史系
教员。1952年齐大解散后转入山东大学,任
历史系教授。当年住办公楼时和老舍先生是
对门的邻居。据张先生回忆,“民国十九年
(1930年)夏天,我在燕京大学哈佛研究所
进修后,又回到齐鲁大学任教,恰巧此时老
舍先生也应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林济青的邀
张维华教授
请来到齐大。从那时起,我们俩就毗邻而居,在齐大文理学院办公楼第二层的西头,
他住南间,我住北间。当时我们都是单身汉,都还年轻,虽然他搞文学我弄历史,但由
于年龄相仿(老舍长三岁),又都出身贫寒,因而言谈投契,交往甚多,时有过从”。
正是这段亲密的友谊,使张先生对老舍先生的写作过程非常了解,同时也是小
说《大明湖》的第一个读者。西山先生回忆说:“老舍写的很苦。除了教书和兼编《齐
大月刊》外,白天、晚上都在闭门埋头写作。别人一只毛笔能用大半年,他不到两
个月就不能再用了,所以,一次就见他买十几支。老舍本来就喜欢抽烟,写起东西
来更是一支接一支。因此,像‘三五’‘三炮台’等上等香烟是吸不起的,最多只能
抽抽‘前门’‘粉包’一类”。写得累极了,老舍就跑到对门西山先生处天南海北的
神聊一番,或者一起下楼散散步,到街上闲转转;赶上阴天下雨,两人便小酌一番,
边饮酒边闲谈,老舍有时便把正写的小说拿出来念给西山先生听,请他提些意见。
遗憾的是,《大明湖》这本反应当时济南底层人民悲苦、爱恨情仇的书终未面世,
使后人损失了一笔大大的财富。说起《大明湖》稿的损毁,西山先生倒是比较清楚。
“1931 年暑假前,老舍先生将《大明湖》写完,又让我看了一遍,便将它给当时在
上海编《小说月报》的好友西谛(郑振铎)先生寄去。据说,次年,稿子移交到商
务印书馆印工手中。不想‘一.二八’日本军队进攻上海,日本人的一颗炸弹落在商
37
务印书馆的房顶上,大火将它烧成了灰。老舍戏称这令人痛心的火劫让《大明湖》
走了‘红运’”。这是老舍先生丢失的第一部小说原稿。
和老舍先生的深厚交情使张维华教授被老舍亲昵地称为“西山兄”,曾任齐大文
学院院长,1953年“镇反”(肃清反革命分子)时期,张维华被当“历史反革
命”而整肃。齐大原址上的“山东医学院”政治部的人跑到青岛,要把反革命嫌疑
犯张维华押解回济南山医去批斗,来人云:据本校革命群众揭发,张是美英反动间
谍,当年齐大美英帝国主义分子逃跑时,给张维华留下了两大缸银元和美钞作为其
活动经费,就埋在某楼地下,把张带回去的目的,就是让这个历史反革命加现行反
革命分子坦白交待老实指认。此行动被后来打成反党分子的山大校长兼党委书记华
岗阻止,华岗对来人说:“张维华老师现在是山东大学的人,他有什么问题,有没
有问题,我们会查清楚,人,你们无权带走。”后来彻查的结果显示,将张维华教授
视为历史反革命一说,自然纯属子虚乌有。
翩翩青年戏剧家马彦祥
1934年夏季老舍先生炒了齐大的鱿鱼,转去青岛国立大学任教。接替老舍先生
教职的就是马彦祥,时年仅二十七八岁,比35岁的老舍小7、
8岁,人称“小马”。马彦祥家学渊源,乃故宫博物院院长国学
大师马衡之子。马彦祥是辞去天津益世报《语林》副刊主编之
职前往齐大赴教的。他192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年纪轻轻就
在话剧界小有名气,著有《戏剧概论》,与洪深合译过《西线
无战事》,并导演过《鸡鸣早看天》、《雷雨》等名剧。
马彦祥
单身的马彦祥也住在齐大老办公楼二层的单身宿舍。马
彦祥不仅英俊潇洒、风度翩翩,而且见闻博广,更难得的是
为人平和,热情活泼,大受学生们欢迎。其居所则轻易地成为了青年学子向老师求
问、与老师切磋的绝佳之地,小小的房间经常是学生满座,笑语欢声。如果说老舍
38
的到来在齐大掀起了一股“新文学热”,那么马彦祥的
翩翩风情则给齐大校园吹进了一股新文艺的春风。
1935年春,马彦祥在授课之余积极组织倡导了齐
大话剧社,吸引了文理两院学生纷纷报名。话剧社组
建后,马彦祥对剧社的活动非常热心,不仅利用晚上
的时间耐心讲解话剧原理和表演艺术,每周指导排练
两次。在指导学生期间,从导演到舞台剧务,无不亲
自承担,而所需各种花费均由自己掏腰包。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排练,两个四幕话剧《梅罗香》 马彦祥著《戏剧概论》
与《赵阎王》演出的时机成熟,《赵阎王》一剧由马彦祥亲自担任主演。确定《梅
罗香》在广智院,《赵阎王》在青年会礼堂向社会公演,各连演五场。为保证演
出效果,马彦祥特别从青岛国立山东大学请来好友、名剧作家洪深教授出任舞台
监督。这样高水准的演出新形式在济南可谓是开篇之作,演出大获成功,场场爆
满,在济南引起轰动。
齐大话剧社旗开得胜,一举成名,马彦祥决定乘胜追击,接着排演了另一个
四幕话剧《女店主》。不料在排演已渐趋娴熟准备公演之际,齐大校方却突然下
令停演。禁演的理由是:男女师生同台演出有恋爱的嫌疑,容易受到社会保守势
力的非议,于学校不利等等。时任文、理学院代理院长的谭天将校方的禁令委婉
转告给马彦祥。马彦祥听后立即愤然驳斥,并当场提出辞职!谭院长两头为难,
再三解释,恳切挽留,但终未能挽留住马彦祥的诀绝去意。马彦祥就此与齐大别
过,转而去了南京剧校。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老舍和马彦祥的先后离去,固然有齐大保守势力的排挤和
学者自身不甘俯就的心性。但从第三个侧面来分析,那时的学人自有一种自由知
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并非只有这两个人表现的桀骜。一旦认为所处环境压制了自
39
己的思想,让自己无法从心所欲的传播先进思想教书育人了,他们就能做出“此
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的抉择,毕竟以他们的学识到哪里都能找到欢迎的土壤。
参考资料:
1、《品读济南》,李耀曦著,济南出版社,2012年 11月第六版。
2、《重访老舍在齐大的故居》,作者:胡絜青,原载于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
1:94-96
3、《文化名人与济南》,孙常印总主编,李涛主编:黄河出版社,2002.12
4、《齐鲁大学八十八年:1864-1952:00 齐鲁大学校友回忆录》,齐鲁大学校友会编,北京:现
代教育出版社,2010.8。
40
最早的神学楼——葛罗神学院楼
(School of Theology Hall)
建筑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化西路44号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内
建筑价值: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年代:建造于1917年
葛罗神学院楼是由来自英国布瑞斯特城的爱德华.罗宾逊夫妇捐资修建的,是为
了纪念罗宾逊太太的父亲葛奇博士和罗宾逊
先生的父亲伊利沙.罗宾逊而命名的,建造于
1917年。该楼位于麦柯密楼和康穆礼拜堂之
间,在柏尔根楼南侧,原奥古斯丁图书馆西
侧。建筑风格上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墙
基为蘑菇石砌筑,青砖墙面,墙面有凸起的欧式建筑特性的方石。葛罗神学院楼为
原齐鲁大学神学、天算学楼,今为教学四楼。
葛罗神学院楼的前身是位于山东青州培真书院
的葛罗神学院,是由卜道成(J.P.Bruce)接受英国
爱德华.罗宾逊夫妇
(Mr. & Mrs. Edward
Robinson)的捐助,在
位于山东省青州的葛罗神学院遗址
东华门街建设校舍,取名葛罗神学院(Goich-Robinson
Theological College)。
葛罗神学院楼的仿传统歇山顶,青砖墙面
41
原齐鲁大学的葛罗神学院楼的建筑风格与原齐鲁大学中心花园周围的六幢主要
建筑的建筑风格一致,都是中西合璧式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代表作。葛罗
神学院楼与已经拆除了的奥古斯丁图书馆在建筑手法上有一致之
处,都是仿传统歇山顶,青砖墙面;所不同的是,图书馆大门带有
单层的柱廊,两侧有石砌台阶,神学院楼则没有柱廊,只有相同的
台阶,门上为仿中式单坡门楼,但没有覆瓦。
对照老照片可知,葛罗神学院楼是原齐鲁大学中心教学区中保
存原貌最好的一座建
葛罗神学院的大门
筑,墙面、屋顶、门窗基本保持原样。
现作为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教学四楼
使用。在入口大门右侧订有铭牌,简单
介绍了该建筑物的情况。
远看神学楼和化学楼
关于葛罗神学院的建筑年代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和康穆大
葛罗神学院楼墙上铭牌
教堂相比,葛罗神学院楼的幸运之处在于没有因
为它的宗教色彩被拆除,而是一直完整的保存到
今天,让后人得以近距离见识其真实的历史容颜,
这恐怕也得益于它当年除了具有神学背景外,还
葛罗神学院西面
具有为天算系服务的功能,因此避免了康穆大教堂的命运。2013 年 5月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录将葛罗神学院楼列入,它的价值终于获得了认可!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