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人物
齐鲁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齐鲁人物 > 正文

学者李敏勇教授:生物医学的“追光者”
学者李敏勇教授:生物医学的“追光者”
2023-12-05 14:36 张丹丹  山大视点   (点击: )

“你知道吗,对光的赞美与探究,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的描述……”长期研究生物发光的李敏勇教授,对光的认识,有种超出科学研究的浪漫气息。而他从事生物发光研究的开端,也源于一个浪漫夜晚与一种美丽生物的浪漫邂逅……

李敏勇,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药学院副院长、药物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10年获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获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022年获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023年获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特聘专家。近五年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3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55篇。2019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21年,入选英国皇家生物学会会士;2022年,入选国际先进材料学会会士;2023年,荣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目有萤火,追光而行

李敏勇大学本科学的是药物制剂专业,硕博连读的时候,选择了药物化学专业,“因为想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发现、发明新药”。期间,他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原本五年应该完成的学习与科研任务。然而,被问到是否属于“天才型选手”时,李敏勇教授却说,自己属于勤奋型的,有点像金庸小说中的郭靖。那时候,他除了下午四点左右会去操场踢球、运动外,几乎每天都要在实验室待到晚上十点多。

博士毕业后,李敏勇远赴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在那里接触到了生物分子方面的研究,开始对这一领域产生了兴趣。

回国之前,有一天晚上散步的时候,周围有很多萤火虫在飞舞,一闪一闪的,很是好看。看到这一幕的李敏勇灵光一闪,他想,萤火虫的发光是从生物能转化为光能,能不能将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应用到药学研究上去呢。很快,他便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慢慢开始在生物发光领域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系列成果。

兴趣与应用驱动下的生物活性可视化研究

2009年回国到山大任教至今,李敏勇教授一直带领团队进行生物活性的可视化研究和分子探针研究。生物发光属于可视化研究的一种,在昆虫、海洋生物、真菌和微生物中广泛存在。李敏勇教授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想通过生物发光来进行药物靶点的鉴定、药理活性的研究,以及利用光控来调节化合物的结构。

李敏勇教授在学术会议上获颁纪念品

萤火虫发光是由萤光素酶引起的,它可以将萤火虫体内的萤光素转化为氧化萤光素,释放能量并产生光。但这种光的时间非常短,只有几秒钟。而药学研究中,对药物靶点进行药理筛选需要长时间的观测,想用萤光来标记药物靶点,必须延长发光的时间。经过长期研究,李敏勇教授团队通过对萤光素进行化学结构改造,已经能将持续发光时间延长到最长12个小时。此外,经过研究攻关,团队还实现了生物萤光在脑部的成像。

近年来,李敏勇教授团队深耕可视化与光控导向的新药开发研究,主持了包括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今年3月份,团队完成的“探针活性可视化新方法的研究与开发”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一研究成果聚焦于荧光、生物发光和化学发光技术的创新,通过设计、合成特异且灵敏的分子探针,对生物大分子和活性小分子的含量、分布和功能进行非侵袭性精准可视化分析,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现代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此外,团队研究的一种萤火虫生物发光试剂已经实现了成果转让,并销售到了美国、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

李敏勇教授“追光”的步伐远未止步。对于生物发光的研究,他还有很多好奇和求索。是的,好奇。他说,自己研究的动力一个是兴趣和好奇,一个是能服务社会。目前,团队与俄罗斯的科学家共同申报了一个关于植物发光的项目,即通过寻找一些植物体内的多活性酶,对荧光素进行改造,实现植物的发光,“就像影片《阿凡达》中那些发光的植物一样”,李敏勇教授笑着说:“听着像个童话吧,但这个童话有可能变成现实哦。”

因材施教,自由生长

每年招收了新的研究生,李敏勇教授总会先将学生叫到跟前问:“你以后打算去干什么呢?”

“你以后打算去干什么呢?”这句话,多年前,他的博士后导师王炳和教授也问过他。李敏勇当时的回答是,想回国做一名教授。导师说,那从现在开始,我就以一名教授的标准来要求你。王炳和教授的指导让李敏勇获益良多,被他称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之一。另一位,是他的博士生导师夏霖教授,“他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博士生”。

李敏勇教授和他的学生们

成为老师后,李敏勇教授一直坚持因材施教,先了解学生的未来规划与发展目标,然后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在科研方面,他认为,本科生要有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研究生要能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博士生,则要能提出科学的问题,然后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他自认为自己不算严厉型的老师,不会要求学生“早起晚睡地泡实验室”,只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就行。有时候,看到学生们做科研太累了,他还主动让他们抽时间放松一下。但在每两周一次的组会上,学生要有具体的科研进展汇报,“用事实和数据来说话”。

已经毕业的博士生梁栋在本科时就很喜欢这位讲课好、总是笑着面对同学们的老师。大四做毕业设计时,他找到李敏勇教授,李敏勇教授认真指导他学习实验技能、做毕业设计。就这样,一步步的,硕士、博士,他一直跟着李敏勇教授读了下来。在他眼中,李老师是一位生活中对他们非常好、科研上却非常严谨的老师。他多次跟学生们强调,对待科学研究,一定要严谨,做实验的时候,哪怕做不出来或者实验失败了都没关系,大家可以一起帮着分析原因。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保研成功后,李敏勇教授把梁栋叫到身边,问他以后的职业规划。梁栋说,自己想一直从事科研。在后续的指导中,李敏勇教授一直注重培养梁栋的学术思维和科研能力。如今,已经博士毕业的梁栋依然在科研岗位上,从事着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


科研的脚步从未停歇。在做好当前研究领域的同时,李敏勇教授团队还将目光投向了海洋真菌和微生物发光的研究。在他们眼前,有一片科研的星辰大海,而他们“追光”的脚步,一直在路上。


上一条: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于晓教授:梦想是科研最好的摇篮
下一条: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马承恩:一名重症医生的抉择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