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高成江:科海拾贝,医路风雨重耕耘
2018-06-15 10:38 高鑫,李雪梅    (点击量:)

“淡泊名利,坚持不懈”,高成江教授1991年考入山东大学生物学系至今,二十多年兢兢业业,二十多年始终坚守,这位低调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科研的世界里走出了光芒,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天空。于生活,他倾心点滴,欣赏晨曦和落日;于家人,他乐于陪伴,享受相处与温暖;于学生,他率先师范,传授知识和道德;于自身,他锐意进取,追求突破与创新。

云中世界,静里乾坤,高成江抛却名利与光环,在科研前线锲而不舍地奋斗,在科学之路走过了自己的春夏秋冬,也走出了自己的故事。科海拾贝,医路风雨重耕耘,让我们走近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高成江教授,听听岁月在他身边谱的乐章。 

科海拾贝,多年坚守与奋斗

   “人体的免疫反应根据其反应特点以及参与细胞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其中天然免疫反应在病原感染的早期起作用……”当谈到熟悉的话题时,高成江教授显得从容而自信,不仅用简洁的语言将晦涩难懂的学术知识娓娓道出,也点明了人类对于天然免疫的探索之旅。

“探索天然免疫识别活化的调控机制”即目前高成江教授团队的研究方向,他们希望通过阐明天然免疫识别活化的调控机制,特别是其活化异常在人类重大疾病中的功能,为重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指导和治疗靶点。长远目标是以发现的调控因子作为药物设计的靶标,来设计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和其它自身免疫病的临床药物。在数十年的试验和奋斗中,他和他的团队走进过死胡同,也遇到过挫折,曾功亏一篑,也曾在岔路口迷茫,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也没有因为一时的碰壁而转换研究方向,而是凭借着一股“韧劲儿”一路奔跑。

从最初的基金申请失败,到后来的成功申请上基金,再到后来的成功申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重点项目,都是持之以恒的结果。我们实验室论文的发表也是经历了同样的过程,从最初的影响因子5左右的JI,到影响因子10左右的JEM,到最近影响因子20左右的NI,都离不开我们的坚守和努力。”科海拾贝,能否得偿所愿得到珍珠?会否遇到瓢泼大雨狂风闪电?是否迷失方向误入歧途?面对渺茫的希望,高成江教授并没有想过退缩和放弃,而是化负面情绪为前进的动力,稳扎稳打,按照自己的规划进行科研。

  “要做出创新性成果,首先要热爱科研工作,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成江教授如是说第二是持之以恒,不放弃;第三,科研工作要聚焦研究前沿问题选好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之后,你要洞悉你的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将来的研究热点,这样你才有可能在科研的过程中取得突破,而不是跟着别人跑。我回国后,也面临研究领域选择的问题,根据我的研究背景,同时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我选择了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的调控这一研究方向,经过近十年的积累和发展,我们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的研究平台,并于2016年和2017年连续在免疫学顶级期刊Nature Immunology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大大提升了我们研究团队的学术地位。第四还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科学问题,保持好奇心;第五,当然是刻苦努力,要保障充足的工作时间同时生活和工作要有规律

“坚守”这个词,几次被教授提起,而每次提起,高成江教授都忍不住露出笑容,似是回忆起来自己在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奋斗的样子。他说:“假如我没有坚守,现在我给社会创造的价值就都是浮云。正因为如此,我才感谢那些籍籍无名、埋头工作的日子,它们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锻炼了我的意志。”

抛却光环,无人知处更奋勉

    总结了过去近十年以及博士后和博士求学期间的科研经历,高成江教授难免感叹,世界上不乏科学研究者,也不缺乏难题,缺乏的是不为名利单纯为了学术努力的科研工作者。正是因为科学研究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在置身于科研工作中时,自己是没有办法提前知道实验的最终结果的,即使得到了良好的结果,也不能确定研究成果最后发表在哪个层次的杂志上,真正热爱科研的人不会去计较这些科研中的得失,这样才更有可能在枯燥的反复试验中得到自己的“金钥匙”。

  “我从95年读博士开始,就一直待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工作,在开始工作时,我并没有想象过获得什么荣誉。在我眼里,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提高自己的价值,就已经很棒了。同时,我也从没想到放弃,将来也会继续在这个领域耕耘,因为我喜欢科研工作,喜欢挑战。2007年底回到山东大学成立自己的实验室,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到2017年已整整十年,这次荣聘教育部长江学者,是对我和我的团队过去十年工作的认可。非常感谢我的学生们的辛勤付出,没有他们的努力工作,就没有今天的荣誉;同时也非常感谢山东大学以及基础医学院和免疫学系提供的科研平台,没有这个平台,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回想起科研之路的点点滴滴,教授难掩激动之心。在他看来,成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泥淖中默默积蓄,从量变到质变,才有可能迎来突破和提高。

谈到国家对科研的重视,高成江教授更强调了“淡泊名利”的重要,“现在有些年轻人为了发表论文、评取职称去做研究,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单纯为了这些去做科研很难真正提高自己。在我看来,选择合适的课题,选择真正推动社会进程的课题,在这些‘戈壁滩’留下自己的脚印,远比名誉有意义得多。”

“抛开那些所谓的光环,在实验室里踏踏实实做研究,这种生活能给我莫大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就像是摸爬滚打之后的一颗糖——一个小奖励,让我在工作之余咂摸出了许多趣味。”镜头之下,高成江老师幽默地介绍着自己的奋斗过程,显示了自己在无人知晓的地方的努力与坚守。

热爱生活,黄花松柏乃吾师

    工作时,高成江教授保持高度的自律和专注,生活中,他同样充满了睿智和感恩

    “我不是一个工作狂,应该说我很喜欢各种运动,大学时,我经常打打排球、篮球,和我的室友一起跑步,现在我也经常和同事、实验室的同学一块打羽毛球,出出汗总比窝在空调房里敲电脑好。”科研需要专一、自律、谨慎,同时也需要强健的体魄和灵活的思维,在操场运动的教授与在办公室工作的教授的形象大有不同,却又出人意料地和谐,这位兼顾工作与生活的教授将生活看做汲取力量和欢愉的源泉,在生活的碎片中锻炼自己——身体与头脑。

    高成江教授始终坚持良好健康的作息习惯,将高效、规律、多元的方式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工作日我一般是早晨8点开始工作,下午5点结束,晚上再工作2个小时,10点上床休息,生活非常有规律。休息时,我会尽情享受生活,放松心情,看看书和电影、下厨房、旅游。生活是多元的,它会有许多触动人心的点,有些点没准就能让你突然想到问题的答案,所以我反而会在休息日里思考一些实验室的疑难问题,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强大。”有逻辑、有规律、有主见,高成江教授展现了塑造自己性格的秘诀,将“黄花松柏乃吾师”完美诠释。

    “我要感谢我的爱人和女儿,我和我爱人相识于上海,她是文科博士,现在是山大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20年来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同时给了我很多人文知识的熏陶。我的女儿出生在美国,两岁就跟我回国了,现在已上了初一,聪明可爱。她们的支持和鼓励也是我前进的动力。”聊起爱人和小女儿,教授眼里闪着温柔感恩的光芒,高成江教授完美诠释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呵护对科研事业的执着

 

垂先师范,但为桃李重仔肩

    教授的实验室有许多青年学生,面对自己的爱徒,教授满是骄傲,“我很喜欢青年学生——他们敢于创新,总是有新点子,也善于运用搜索引擎;他们敢于吃苦,可以一周在实验室呆到60小时,只为了得到预想的结果;他们不惧挫折,愈挫愈勇,甘于同暂时的‘失败’打交道……”大概这就是师者之心,将一块块璞玉雕琢成惊世佳品,使一批批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看待问题。垂先师范,但为桃李重仔肩,教授担当起“老师”的责任,不仅乐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研究精神,要求学生聚焦科学前沿课题、锲而不舍进行钻研、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只为了许给学生们一个明媚的明天,师者之心令人动容。

   作为长江学者,教授也深知自己在“老师”位置的重责,面对殷殷求知的学生们,教授愿意将自己的科研经验分享出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我将开展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并关注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组建一支业务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简单的话语背后是无数个辛劳的日子,也是灯下伟岸的身影,教授用自己的责任心又一次征服了大家,也让我们窥见了其高尚人格的一隅。

 

医学与科研有着密切的联系,临床上发现问题,科研中解决问题,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也是教授一直坚守的。正值毕业季,又近迎新时,教授向医学院的学生们送上祝福,也表达了自己殷切的期待

齐鲁医学院培养的学子们将来都要从事‘解除病痛,救死扶伤’崇高职业,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因此齐鲁医学院的学子们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医德和强有力的科学思维能力。首先,你们要认真学习教科书上的基本知识,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熟练掌握临床各科的专科知识;此外还要广览群书,扩大知识面,现在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只有掌握并了解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才能更好地服务病人;第二要培养良好的医德,一个医德不好的医生,即使医术再高,也不是一个好医生,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第三要培养科研能力,提高科研素养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诊疗水平。最后,还要坚持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精神魅力,才能完成社会赋予医学生的光荣职责。我期待你们成材,也期待日后通过实验室与你们相遇,一起解决临床问题,一起为患者、为社会谋福祉。

科海拾贝,医路风雨重耕耘,这个“重”,既是高成江教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对辛苦勤奋的重视,也是无数个重新起航、重新标定研究方法、重新申请基金的瞬间,教授分享了他的科研经历和生活点滴,也分享了自己求真务实、谨慎自律的性格,正是这些光辉铸就了高成江教授的“光环”,感动和影响着无数人。一语一词启人心智,一言一行垂为师范,教授始终在自我进步和教导学生的路上前行,坚守而快乐

高成江,男,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200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2001至2007年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杜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7年被遴选为山东省“泰山学者”,回国迄今任山东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授。2012年获得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荣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7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研究,主要以病毒感染为模型,系统探索天然免疫信号转导以及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发现了多个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的蛋白质泛素化修饰酶,为在分子水平诠释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及其调控机制作出了创新性贡献。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和PLOS Pathogens等国际免疫学和病毒学的顶级学术期刊。研究结果被Faculty1000推荐,并受邀为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撰写综述。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杰出青年基金等基金项目。现担任山东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和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免疫细胞生物学分会委员、中国免疫学会基础免疫分会委员、Molecular Immunology》 杂志副主编。

图:叶向荣)

 

上一条:香港中文大学师生代表团访问齐鲁医学院
下一条:樊丽明到趵突泉校区指导卫健委重点实验室整改工作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化西路44号 邮编:250012  联系电话:0531-88363911    传真:0531-88382107     投稿须知 投稿信箱:yxbzgc@sdu.edu.cn

网站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