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齐鲁大学建校第150周年。1864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在山东登州办学校,创建文会馆。几经周折之后,它迁至济南南关圩子附近,成为后来的齐鲁大学。
如今,齐鲁大学已经成为一个需要纪念的历史名词。这所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样本,与中国当时的社会形态息息相关。无论它的创建还是消失,皆是合着时代的脉搏。
我们纪念曾经的齐鲁大学,也是纪念一个过去的时代,纪念一群特殊的人,以及当下中国有所缺失的大学精神。
齐鲁大学校训:尔将释真理,真理必释尔。
79岁的张公平注意到,近两年来,合并之后的山东大学开始正式承认,它的历史源头是1864年始于登州文会馆的齐鲁大学,而非之前一直声称的1901年山东大学堂,或者青岛老山大。在这位老人心里,山东最早的大学本应就是曾经的齐鲁大学。为此,他还搜集保留了一些证据,譬如从党报上剪下来的一条消息,或者一份复印的馆藏资料。
山东最早的大学
张公平是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一位退休教授,他的父亲张汇泉是曾经的齐鲁大学医学院院长。之前,张公平也曾接受过媒体的采访,谈的多是他的父亲与邓恩铭的一段往事,与齐鲁大学本身的关系并不算大。
即使是这样,张公平也会不遗余力地支持采访者,因为其中必然要涉及曾经的齐鲁大学。去年冬天,这位行动已经明显迟缓的老人,换下家居服,穿上厚外套,从居于四楼的家里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下来,离开教职工宿舍,穿过几条街道,去校园里给当时的采访者指认在故事里出现的齐鲁大学老建筑。
这些年来,张公平一直努力搜集保存着关于齐鲁大学的种种资料和记忆。跟着父亲,张公平曾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这位老人强调,他了解齐鲁大学的兴衰起落,即使是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他自然也要清楚一些,因为那都是他从家里老人处听来的,或者亲眼所见。
后来,张公平从上海学成归来,又回到这里,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教员,直至退休。这些年里,张公平看着它改了样貌,改了名字,看着它的院系分分合合。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渊源,他对齐鲁大学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翻看齐鲁大学的校史,发现它的起点是1864年的登州文会馆,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到中国的传教士狄考文创建。张公平介绍,最初的文会馆实际上是培养中国传教士的地方。在这之前,传教士曾招收中国人,普及教义,但只有十几二十人,因为文化的差异,那个中国传教士培训班并没有形成规模。
据张公平了解,在当时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中,狄考文比较有名气,因为他还有另外的身份——— 为美国学术界所承认的科学家。当直截了当的传教培训方式受阻时,狄考文发挥其所长,试图从教育入手,扩展传教队伍,于是有了文会馆。
文会馆并非想设即设。据齐鲁大学校史记载,当时,狄考文先是将他的构想在“山东宣教士会”提出,通过之后,再由其向美国纽约基督教长老会国外宣道部出具计划,由后者正式批准。
成立之初的文会馆,有7位左右的重要美籍教员,还有5位中国籍先生。狄考文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愿意接触并来到文会馆读书,除了设立西洋学术课程以及宗教与伦理科目外,还有中文课程,即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
张公平说,甲午战争时期,北洋水师驻扎威海卫,因此常有日本军舰在附近大炮射击,同一海域的登州也受到影响。会馆里的传教士害怕,便乘着小船,举着白旗,划向日军方向,澄清他们只是在办一所学校,请求日军不要干扰。日本人拒绝了他们的要求,毕竟两国开战,枪炮无眼。
无奈之下,文会馆迁至潍坊。潍坊地处山东半岛的中心位置,是除济南之外的又一文化重地,当时的青岛还只是海港,地位不及胶济线上的潍坊。后来,它又迁至济南南关圩子附近,与同时迁来的青州神道学堂和济南南关圩子内的一所教会医学院合起来,成为齐鲁大学。
张公平的剪报本里,收藏着一份关于齐鲁大学历史的内容,来自深具权威的党报。在他看来,这样的来源意味着内容的真实和严肃。刊发于何时,张公平已经记不得,看得出来,应该有些年头了,因为剪报已经泛黄。张公平用红色的笔在相关内容下标注,“我省最早的大学是齐鲁大学”。
分散于全国院系调整
在张公平的记忆里,历史上的齐鲁大学满是辉煌,但是因为1952年的那场全国院系调整,它最后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通过齐鲁大学校友的帮忙,张公平得到一份上个世纪20年代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班的报告。报告的背面,是当时该学院的教职员名单。很多名字后面,标注着博士学位的头衔,包括少有的中国籍教员也是如此,其中不乏耶鲁大学毕业生。班里的学生也是来自全国各地,有直隶(今河北省)、上海、四川等。
张公平介绍,当时的齐鲁大学是中国著名的教会大学,尤其以医学擅长。他的父亲张汇泉来此继续深造之前,曾就读于燕京大学。彼时,燕京大学的负责人是司徒雷登。张汇泉从燕京大学预科毕业之后想深造医学,但是北京并没有一所像样的医学院,虽然有协和医院,但尚无协和医学院。“如果北京有,父亲就不来济南了。”张公平说。最后,由司徒雷登写信推荐,张汇泉来到位于济南的齐鲁大学医学院就读。
张公平介绍,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最好的三所医学院中依然有齐鲁,另外两所分别是北京的协和、湖南的湘雅。
因为是教会大学,齐鲁大学的校政一度由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主导,并最终在加拿大注册成功。张公平解释,这意味着,齐鲁大学的学位和学历,在英、美、加三国是得到承认的。新中国成立后,齐鲁大学改编为山东医学院,学位和学历也不再被上述欧美三国所承认。
张公平记得,父亲的一位老同学的儿子毕业于后来的山东医学院,人在美国。这位老同学写信给张汇泉,拜托他帮忙开份证明,即山东医学院便是之前的齐鲁大学,这位老同学的儿子实际上也是齐鲁大学的学生。
这里培养的学生,后来也大多成为中国医学界的重要支柱。曾经的协和医学院院长侯宝璋、延安时期毛泽东的保健医生魏一斋等都是出自齐鲁大学医学院。此外,民国政府时期的财政部长孔祥熙还曾担任该校的董事会职务。
在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齐鲁大学亦随时代有所波折,但最终成为历史,则是因为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据公开资料,政府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全盘调整,将中国一举纳入苏联模式教育体系。根据教育部华东高校调整方案,撤销齐鲁大学,它的文学院、理学院分别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它的医学院则与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合并,改为山东医学院。1985年,山东医学院改称山东医科大学,2000年,又与山东工业大学一起并入山东大学。
张公平记得,曾经齐鲁大学的校园里有天文台,有望远镜,他还曾去玩过。在1952年的那次院系调整中,它们一起被搬到了南京。但是,齐鲁大学的历史底蕴永远留在了这位老齐大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