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山,男,1960年出生,山东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齐鲁医学院副院长。2018年度山东大学优秀教师。
潜心教育,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成绩突出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王凤山教授十分注重教书育人工作,积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目前,他承担4门本科生课——“基因克隆(英文授课)”“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学概论”,以及3门研究生课——“Biopharmaceuticals”“生物分离技术”“药学前沿研讨”的教学工作,研究生课均用英语授课。教学过程中,他在认真对待和努力讲好每一节课的同时,注重素质教育。作为本科生导师,他关注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业,用心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已经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35名,硕士研究生70余名,学生遍布国内医药领域以及美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学生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骨干的作用。
勇于钻研,勤于探索,科学研究成绩显著
近5年来,王凤山教授先后承担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3项,山东省科技重大专项2项,企业委托项目5项,到位项目经费1000余万元。他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50余篇,有90余篇论文发表在SCI收录的杂志上,现已获得专利授权10余项。
强调应用,重视开发,科技开发与服务硕果累累
在科研选题方面,王凤山教授不仅重视基础研究,也重视应用与开发研究,一些研究成果已在生产中转化。如,他作为主要成员研究建立的肝素钠生产工艺对全国肝素钠的生产影响显著,仅在山东的1个厂,用该工艺年创汇即达10000万美元;研发成功的新药低分子肝素钠的年销售额已近亿元;多年来对硫酸软骨素生产工艺和检验方法的研究成果,均应用于企业,促进了该产品的出口,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继承传统,抓住前沿,学科建设特色和成就显著
王凤山教授重视学科建设,他带领的“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学科是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他还重视科研平台建设,作为主要领导成员之一,参与了“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与建设;作为主要领导成员之一,参与了“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中心”的申报与建设,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新药创制提供了平台支撑。
弘扬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学术交流与科学普及成绩突出
王凤山教授积极参与各级学会和学术团体的工作,在学术交流方面积极活跃,在本学科产生了较大影响,现兼任多项学术职务,主要有: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工业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理事长、中国药学会理事、山东省药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等。
王凤山教授主编的著作有:《生化药物研究》《生化制药学》《生物药物研究进展》《生物化学与生化技术》,担任副主编的有《生物制药工艺学》《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工程药学》《生物技术制药》《酶与酶工程》,以及《生物技术制药》(第3版)、《糖类药物研究与应用》。参加编写的著作有:《中国商品大辞典药品分册》《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眼科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分离纯化工艺原理》《实用生物制药学》《发酵工艺学》《玻璃酸研究与应用》《生物化学》(第二版)《药学名词》(第二版)《生物化学》(第3版)。
(转自:山大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