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杏林风范 >> 正文
陈晓阳为医学注入温度 开启中国人文医学“新长征”
2019-10-11 13:51 徐从芬  联合日报   (点击量:)

一架架飞机直冲云霄,偶有隐患藏在不易察觉处。1977年,一名22岁的空军战士发现并排除了重大飞机故障,避免了一起重大飞行事故的发生;一代代医学技术突飞猛进,而期间的人文关怀却曾躲在聚光灯外,2006年,山东大学由专家教授主导设立了全国第一个人文医学学科博士点,不断释放更多尊严之于人的健康,55岁的他成为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晓阳教授,正是这两个故事的同一主角。

 

从空军航空兵到医界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二十七师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当年的老师长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击落美国空军王牌飞行员戴维斯的战斗英雄张积慧。1972年底,17岁的陈晓阳应征入伍,成为这支英雄部队的一员。

 

父母曾经作为新四军,走过抗日烽火的硝烟,陈晓阳年少从戎可谓继承家庭革命传统。从进入部队的那天起,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从军期间,陈晓阳发现并排除了重大飞机故障,避免了一起重大飞行事故,荣立三等功。

 

军旅生涯带给陈晓阳的,除了思想觉悟的提升、严密的组织纪律性的养成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渗透身心,还有坚韧的意志力以及面对挫折时的勇气和承受力。一朝从军,终身受益。面对困难、挫折,不管是不是军装穿在身,陈晓阳都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正因如此,尽管学习基础一般,但他从部队复员后坚守着“积极努力、勇往直前”的人生信条,从本科、硕士、博士一路读上去,享受着学习带来的快乐。

 

1978年,陈晓阳进入原山东医学院药学系工作,完成了从空军战士到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从大学辅导员干起,他逐渐成长为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旁人看到的是他越来越亮的人生光环,个中艰辛,也许只有陪伴他的办公桌最为清楚——从教生涯40余载,周末、小长假、大长假,陈晓阳很少休息。就连春节,他也常常到办公室,查资料、做科研,忙得不亦乐乎。

 

“虽然失去了很多享受生活的时间,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唯有以勤补拙,才能把工作做好。”采访时他这样告诉记者。

 

“这样,孩子们才会用心报效祖国”

 

从教生涯中,对自己严苛至极的陈晓阳,对学生却慈爱有加。初任辅导员时,他每个月工资只有30多块钱。发现有些农村学生生活拮据,他就每月拿出一部分工资和粮票来资助他们;他还经常把学生叫到自己家里,给他们改善伙食……

 

原卫生部的一位老领导曾说:“我见过那么多当过大学辅导员、团委书记的同志,没见过像陈晓阳这样深受学生们尊重的。”个中缘由很简单,“我把爱和心给了孩子们,孩子们才会用心报效祖国。”陈晓阳说。

 

爱心育苗不懈怠,自是桃李满天下。如今,陈晓阳带过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留学海外的也不在少数,不少人已经成为国家级科技人才,还有学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他培养的30位博士、博士后中,有8人晋升为教授,3人已是博士生导师。

 

除了业务工作,陈晓阳还做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可谓“又红又专”。“红”体现在他曾荣获山东省优秀政治辅导员、山东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专”则体现在他荣获过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心理卫生工作突出贡献奖、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杰出贡献奖,并担任山东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人文医学专业负责人、国家精品课程《医学伦理学》课程负责人。

 

开创我国人文医学学科

 

除了教书育人,陈晓阳在科研方面也硕果累累。他的努力成果获得学术界的肯定,先后被聘任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伦理、科学与社会发展委员会中国执行委员会主席等职位。历任《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特约副主编。作为我国第一个教育部备案的人文医学博士点负责人,陈晓阳主持了“医学伦理在临床医学和医学科研中的应用研究”“医患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等科研项目。

 

常年从事人文医学研究和教育工作的他还主编了《人文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等著作、教材21,参编著作、教材28部。

 

2006年,国家第一个人文医学学科博士点在山东大学设立,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就是陈晓阳。作为全国开创性的学科,陈晓阳成功做到了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和融合,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优秀学科建设奖等奖项。

 

医学是个大写的“人”

 

“医学其实是个大写的‘人’。”谈到自己研究的领域,陈晓阳表示,研究医学中的人文精神,如何让医者有尊严地做好医疗工作,让患者有尊严地接受治疗并恢复健康,正是他几十年来不变的追求。“医学不是技术的产物,而是情感的产物;行医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使命。医学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只有当医生在某种程度上了解患者的经历,医疗照护才能在谦卑、信任和尊重中进行。”接受采访时,陈晓阳说。

 

“人文医学其实是一个交叉学科群,它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及医院管理学等等,目的就是通过这种‘交叉’与‘融合’,将人文学科的思想渗透到医学之中,用这种思维来指导医疗活动和医学科研。”陈晓阳介绍,这一学科的关注领域较广,而一些为人们所关注的诸如“基因编辑”所涉及的医学伦理问题、“安乐死”所涉及的医学法学问题,以及临床医疗中的医患沟通问题,甚至医院新的医疗器械、新的药品的临床试验是否符合相关规范等也属于这一范畴。

 

“最重要的还在于突出‘人’的理念。”陈晓阳指出,伴随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这常常局限了医生的关怀视野,导致有些医生过于关注自身的研究领域、更重视仪器设备的检测与观察,而对患者的更多体验与诉求有所忽略。医学是个不完善的学科,也是个在不断发展的学科,它不可能像数学、物理那样精确。最好的医生也不能计算出一个病人什么时候死亡,我们甚至都不能计算出来一个感冒的病人什么时候痊愈,一种药物用到一个病人身上会有什么后果。

 

“医学归根到底是一门有温度、有情怀、有文化的科学,在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一块墓碑上,镌刻着名医特鲁多的一句话——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或许这就是人文医学的精神写照,而这也对医生医疗技术、从业道德、职业精神提出更高的要求。” 陈晓阳说,医学发展到今天,注重医学的人文教育,培养既有医术又有温度的好医生是时所必须,普世要求。作为临床医生要敬畏生命,还要有一种感同身受、换位思考的同理心,“‘先交朋友,后做手术。’现在有少数医生只把病人当作一个躯体或者机器,看病当做修理机器,不把心给人家,人家怎么会相信你呢?怎么能当一个好医生呢?”他认为,作为一线的医生,所追求的并不仅是成为所谓名医大家,而应该首先是一名技艺高超、具有高度医学人文精神、能够切身帮助患者的大夫。加强医学人文的教育和人文的指导,然后在整个从医的过程当中,能够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这个也是缓解医患关系的一个很好的良方。“医学,离痛苦最近,离脆弱最近,离无助最近,离死亡最近,离真实最近。一个医生的微笑可以让患者感觉什么都不怕了,这就是爱的力量。我们要敬畏生命、敬畏患者、敬畏医学、敬畏自然。” 陈晓阳说。

 

谈及自己下一步的目标规划,陈晓阳说,目前他正着力于健康医疗大数据和居家养老方面的研究。在他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已经深入到每个人工作、生活和健康的方方面面,发展好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就能给老百姓提供更优质、快捷、方便的服务。

 

回归人文关爱、人文关怀,呼唤医学人文,正是陈晓阳学术的定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陈晓阳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上一条:求学探药无止境 富民兴鲁不畏难:方浩
下一条:与国同行 医率齐鲁||李大年教授:时时做学生 事事成先生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化西路44号 邮编:250012  联系电话:0531-88363911    传真:0531-88382107     投稿须知 投稿信箱:yxbzgc@sdu.edu.cn

网站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