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杏林风范 >> 正文
王鹏:同舟御疫冀霄晴
2021-01-02 11:01     (点击量:)

编者按: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山东大学附属医院先后派出4批近300名医疗队员驰援湖北投入抗疫前线。在前线的几十个日夜里,医疗队员们“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他们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用真心传递真情,以使命救治生命,用关爱诠释大爱。防护服是他们英雄的战甲,“口罩脸”是他们天使的容颜;“方言卡”见证他们与患者的信任,“谢谢你”传递患者对他们的真情。他们经历了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从紧急启用到病例清零的难忘时刻,他们在武汉重症病房以日夜坚守诠释无悔担当,他们用医者仁心守卫疫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山东大学新闻网连线部分援湖北医疗队员,了解山大医务工作者抗击疫情的点滴故事,推出“致敬逆行者”系列人物专访,以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仁心大爱、奉献品德,号召全体师生医务员工向他们学习,凝聚起全校赢得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双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吾之幸事,与同济之师共为一营之军,共御时疫之横行。少顷,问师焉,‘师之所愿为何?’笑而答曰,‘吾与子之所共愿乎。’而后,二人皆喜而笑焉。亦师亦友,岂非心之所向乎?”这是山大二院援鄂医疗队员王鹏写的《同济赋》中的一段。2月2日,“90后”王鹏随山东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武汉,在与队友并肩战疫的历程中书写了青春担当。

王鹏,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重症护理护师,山东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员,获评山东大学援鄂抗疫突出贡献奖。

不遗余力以御时疫

抵达武汉当天,王鹏就惊呆了。当时这座城市像极了“空城”,整个天河机场只有昏暗的灯光和空旷的场地,繁华仿佛只停留在了往日。王鹏回忆说:“这场面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

时间往前追溯,得知要组建医疗队支援湖北的消息时,王鹏正在山大二院上着夜班,毫不犹豫地向护士长主动请缨前往武汉支援。他笑着说道:“报名的事情是不敢告诉父母和爱人的,最主要的是怕他们担心。”2月1日,王鹏接到支援通知,心里既激动又忐忑。一方面,在国家危难之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王鹏感到很自豪;但另一方面,王鹏也担心自己不能平安归来,那家中老小该如何生活,心中多少还是愧对家人。所幸家人的态度从担心到支持,让王鹏更加坚定地踏上征程,周围的同事也给王鹏准备了各种防护和消毒用品,还叮嘱他要注意安全、注重细节,医院对出征队员做了周到的后勤安排,这些周围的鼓励和支持更坚定了王鹏支援的信心。

作为山东省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的成员,王鹏参与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7西病房,他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护理重症患者。“我们抵达医院时物资紧缺,加上我个头比较大,适合我的防护服少之又少。”所以,王鹏每次进入病区都一定会坚持到最后。他说:“如果我浪费了一套防护物资,那就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就是对同个战壕里的战友不负责任。”

回忆起第一次“全副武装”,他说自己永生难忘。“从内到外要穿十几种防护物品,整个人就像被隔绝了一样,鼻腔呼吸都觉得累,只能靠嘴大口呼吸。”王鹏的讲述仿佛带我们亲历现场,“护目镜和N95口罩的勒痕在脸上隐隐作痛,护目镜勒得头生疼,手套中的双手都被汗水泡得泛白。最艰难的就是护目镜上起雾气,什么也看不清楚。”王鹏的主要任务是为患者穿刺输液,但是戴着三层手套,根本就感觉不到患者血管的弹性,所以每一次平时操作起来很简单的穿刺都要20多分钟。他只能凭经验全力为患者一针穿刺成功,减少患者的痛苦。

3月15日,王鹏写下《致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文章,他这样描述在中法新城院区的情景:“江城之大,设一十有三之区以为治,吾暂居蔡甸,助于同济中法新城之医舍。翌日,于望鹤之会堂,同济之师授吾等防身之术,谨习之,以迎天行时疫。既日,赴医舍,着衣物,入医坊,览医坊之周围,密而无垢,是洁也。遂问同济之师焉,‘何为之?’师曰,‘予设一人勤于消毒之事,此为阻疫之道也!’心悦而从师,见医坊行道之处,多设消毒之器具,以备触之罹患而后以消手。师者忙乎罹患之间,复授技于齐鲁之人,众人不遗余力以御时疫,胸怀天下以求国泰民安。”

终有罹患之人得以康健

王鹏喜欢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战“疫”感受,在武汉50多天昼夜奋战的间隙里,他写下了数篇文章,分别表达了不同阶段的感受与心情。“苦心人,天不负,终有罹患之人得以康健,其人含泪而长揖以示谢意,感人肺腑,潸然而泪下”,这是对病人康复的满心喜悦;“纵是直面生死,也敢与之抗衡”,这是对武汉人民的真挚赞扬;“鲁鄂同舟御疫,阳和终至言嬉,顺寄归客乡路,丰添万家灯弥”,这是对疫去春来、曙光显现的欣慰;“草木彬彬林中生,逐理寻方月正明。时疫之行苦作乐,悬壶济世冀霄晴”这是对中医治疗方案最有力的肯定;“武汉啊,武汉,我愿把我的梦想给你,只为你的胜利”,这是王鹏心中最朴实的愿望。

有位患病老奶奶令王鹏印象深刻。患者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像个小孩子。每次到王鹏上班期间,他都会喂老人家吃饭、吃药,搀扶她去厕所,用当地的方言“婆婆”称呼她。时间久了,后来每次到王鹏值班,老奶奶都很“听话”,总是拉着王鹏的手,讲一些陈年往事。“虽然有一些我还是没有听懂,但从她的眼中,我仿佛看懂了,她把我当作亲人。”王鹏回忆道。还有一位患者老爷爷,有一天对王鹏说:“你来上班了,我很开心,又吃了两份饭。你就是个开心果,看到你,我的病都好了一半了。”他说完就拉着王鹏的手说谢谢,不时地竖大拇指。

王鹏(右二)与物资保障组成员

作为医疗队男护士的一员,王鹏感到,在这次战疫过程中,男护士体力强、力气大的优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搬运体重比较重的患者、搬运大型仪器设备,这些都是男护士的工作,能让女护士节省体力,更加细致地护理患者,在合理分工配合中完成高强度的工作任务。

在病区工作时的王鹏和平日工作最大的变化便是穿得像卡通形象“大白”一样,说话需要大声吆喝,走上三两步就气喘吁吁。在工作中,医护人员需要用笔来记录情况,但防护服上没有口袋,大家就把笔拴到自己的身上;听不懂患者的口音,大家就向身边武汉的同事学习当地语言。王鹏说:“在疫情面前,我们的任务就是克服困难。”

医疗队每个班次的战友之间都有交班,主要是交接患者的病情,把所有的信息都掌握后,大家才能安心地上下班。“患者已经很痛苦了,我们需要心思缜密地去照顾和护理他们,让他们有信心战胜病魔。”对王鹏而言,“雷厉风行”和“仁术仁心”是对自己所在医疗队最恰当的形容词:“我们战友之间往往一个手势、一个动作就知道要干什么,这是我们建立的默契,因为大嗓门说话实在是太浪费体力了。”

找到了生活的重启键

3月26日,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7西病区最后两名患者出院,病区正式关闭。五十多天里,医疗队员们日以继夜,攻坚克难,共收治96名重症新冠肺炎病人,其中病重77人,病危19人,治愈81人,转出12人。王鹏也与队友踏上归程。

在返程当天,同济医院为医疗队员送上“一证一衣”当作纪念品,纪念证书上写着“情深意厚,山高水长”,大红色的T恤衫上写着“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几位在武汉的山东老乡带着年幼的孩子前来为医疗队员送行:“你们辛苦了,你们是山东的骄傲!太感谢你们了!”武汉市民也自发组织前来为医疗队员送行,夹道欢送,竖起大拇指,一声声“谢谢”,一句句“加油”,道不尽他们内心深深的情意。王鹏在深受感触的同时,也在返程的时候写下:武汉,我终于找到了你的重启键,英雄的城市怎能卡住英雄的光影。

这段经历让王鹏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护士是一份很神圣的职业,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只要用心去护理患者,为患者带去快乐,带去健康,带去希望,比获得再大、再多的荣誉都强得多。因为护士是和患者接触最多的,往往患者的一句“谢谢”就能让护士们心里暖流涌动。

对于王鹏来说,结束战“疫”工作后,自己生活的重启键却是来自母亲端上的一盘热腾腾的饺子。他坦言:“与家人辞别的时候,我没哭;抗疫结束归来时,我也没哭;见到家人的时候,我也咬紧牙关没哭;可当母亲为我端上一盘热腾腾的饺子时,我痛哭流涕。”在援鄂期间不为家人道的辛苦疲惫与百感交集,都在那一刻找到了出口,也得到了治愈。

虽然援鄂抗疫后生活已重启,但是生活的意义却难以忘记。此前,王鹏从来没觉得生死之间有这么多的挂念;可当自己亲身战疫归来、所有的泪水奔涌而出时,他才明白自己对父母、爱人、亲人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王鹏从前线回来已有百余天之久,工作也早已步入正轨。通过这次抗疫之行,他顿悟了生活的美好,他的目标是活着要开心、要积极,要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每一天的晨曦。

目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已成趋势,作为医务人员,王鹏也多了几份叮嘱:要勤洗手,勤通风,外出佩戴口罩,减少在人群密集的场地出现,减少与他人的直接接触,保护自己,同样也是保护他人!

上一条:孙蓉:聚焦临床重大疾病需求,坚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下一条:来超:向险而行,把病人治好就值得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化西路44号 邮编:250012  联系电话:0531-88363911    传真:0531-88382107     投稿须知 投稿信箱:yxbzgc@sdu.edu.cn

网站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