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学术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正文

齐鲁医院马道新教授发文揭示肠道菌群在白血病中的作用机制
2022-05-10 18:11 王锐卿  山大视点   (点击: )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纪春岩、马道新教授团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进展机制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利用16S rRNA测序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通过大量的体内外实验,揭示了肠道菌群在AML中的作用机制,为AML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5月9日,研究成果以“Gut microbiota regulates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via alteration of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mediated by butyrate”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中科院1区,IF=14.919)。马道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齐鲁医院血液科博士研究生王锐卿为论文第一作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唯一通讯作者单位和第一作者单位。

AML是一种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其特征是造血系统中未成熟的髓系细胞过度增殖。化疗虽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多数患者的长期生存较差,且容易复发。很多因素都会影响AML患者的长期生存和预后,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发现新的治疗策略。

目前大量研究证明肠道菌群与肿瘤息息相关,但其在AML进展中的作用仍是未解之谜。基于此,该研究首先证明了AML患者以及AML小鼠模型中均存在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并且肠道菌群失调加速了AML疾病的进展。代谢组学显示,肠道菌群产生的代谢产物—丁酸盐在AML患者的粪便中显著减少,而在动物实验中使用丁酸盐治疗可以显著延缓小鼠AML病情的进展。为探寻其具体机制,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及丁酸盐的减少造成了AML小鼠的肠道粘膜屏障受损,这种屏障功能的降低促进了肠道内的细菌成分脂多糖(LPS)渗透入血,血液中高浓度的LPS加速了白血病的进展。研究者进而应用肠道菌群移植、丁酸盐灌胃等手段,修复了AML小鼠肠道粘膜屏障后,抑制了LPS入血,达到减缓和治疗白血病的效果。该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调以代谢产物依赖性方式促进白血病进展,并且靶向干预肠道菌群可以为白血病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马道新教授长期致力于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精准诊疗、分子靶标鉴定和临床转化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了肠道菌群、NLRP3炎症小体、Th亚群等影响白血病发生和发展的全新机制,还通过研究揭示了环状RNA分子在白血病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已在Blood Cancer Journal、Haematologica、Cancer Letters、Frontiers in Immunology、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Laboratory Investigation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授权相关发明专利2项,获得多项教育部及山东省科技奖励。

该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73439, 91642110, 81770159, 81873425)以及泰山学者专家项目(tspd20210321, tsqn201812132)等支持。

相关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0240-8

上一条:李刚教授团队与薛付忠教授团队共同揭示脑胶质瘤外泌体促肿瘤双重作用新机制
下一条:齐鲁医院程玉峰教授团队在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机制及预防领域取得新进展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