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核医学科李昕教授团队、泌尿外科史本康团队联合维也纳医科大学李翔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中科院一区TOP, IF=9.1)上发表题为“Initial [18F]DCFPyL PET/CT in treatment-naïve prostate cancer: correlation with post-ADT PSA outcomes and recurrence”的最新研究成果。雄激素剥夺疗法(ADT)是前列腺癌的基石治疗,但预测ADT的疗效反应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难题。该研究聚焦于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靶向示踪剂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治疗前患者中的应用,跳出仅仅诊断病灶良恶性的传统观念,前瞻性提出“PET/CT影像生物学特征能提早预测ADT疗效”这一前沿观念,探讨了TL-PSMA(全身总PSMA活性)、TV-PSMA(全身总PSMA体积)、SUV(标准摄取值)等参数与治疗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变化趋势及病情复发的相关性。李昕教授、史本康教授、李翔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齐鲁医院核医学科主治医师李月凯为论文唯一第一作者。
前列腺癌症(PCa)是全球男性中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已成为诊断武器库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特别是由于其靶向示踪剂的多样性。其中,放射性标记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配体已在识别原发性前列腺癌症及其转移部位中获得广泛接受,这可能与肿瘤侵袭性和生物化学复发(BCR)的可能性相关。PSMA在大多数前列腺癌上皮细胞中增殖表达,其上调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复发呈正相关。雄激素剥夺疗法(ADT)是晚期前列腺癌治疗干预的主要手段,主要是因为这些恶性肿瘤中绝大多数是雄激素依赖性的。尽管ADT在大部分的前列腺癌病例中表现出有效性,但一部分患者不可避免地会发展为去势耐受性癌症(CRPC)。在一个由86名接受ADT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组成的前瞻性队列中,本研究评估了[18F]DCFPyL PET/CT扫描的预后潜力,评估了包括临床特征、基线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和成像指标在内的综合数据。我们基于PET相关参数和临床因素的组合,开发了用于评估PSA水平下降的预测模型(PSA50和PSA70),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用于确定基于PET的指标的预后价值。本研究发现,原发肿瘤内SUV≥6.78(p = 0.0024),原发病灶的PSMA-TV<41.96 cm3(p = 0.038),以及全身转移灶PSMA-TV≥71.39 cm3(p = 0.012)与无进展生存率(PFS)下降相关。
李昕/史本康/李月凯团队长期致力于以PSMA PET/CT为代表的分子影像技术在前列腺癌全过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TheJournal ofNuclear Medicine、Phenomics等权威期刊。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