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杏林风范 >> 正文
战疫故事34:赵宏兵:“湖北乡亲,当年的学生兵回来了”
2020-03-25 09:47 边良  山大视点   (点击量:)

“幸亏是在武汉抗疫,没去我当年参军的地方……不然,触景生情我真受不了!”2月26日,赵宏兵告诉记者,“我跟别的队员不大一样,湖北是我的第二故乡。”

湖北,是赵宏兵24年军旅之梦开始的地方。1995年,他大学毕业参军,在驻鄂伞兵部队进行半年的入伍集训。期间,还曾去过英雄的部队——“黄继光连”。

那是一段简单而快乐的日子,时间不长但终身难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那里培树了坚实思想基础。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荆楚,中国再次直面考验。“看了疫情报道,心里不是滋味。”49岁的赵宏兵向所在的山大二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参加援鄂医疗队。“湖北乡亲,当年的学生兵回来了!”


出征:“又不是头一回了”



2月9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组建的援助湖北国家医疗队,从济南出发奔赴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出征前,赵宏兵按照部队的传统剃了光头以便清洁,赶来送行的妻子掏出湿巾帮他清理头发碴,留下温馨一幕。

“那天,我哥哥、嫂子和我爱人一直送我上了飞机。”赵宏兵说,“帮我清理头发碴时,她再三叮嘱我到了前线一定注意安全,还跟旁边的人开玩笑说——这又不是第一回了。”

是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赵宏兵就曾第一时间随队赶赴四川参加抗震救灾。

那一年他37岁,是解放军第456医院的一名军医。“12日下午地震来袭,13日凌晨医院紧急组派医疗队开赴抗震救灾一线。”赵宏兵说,“当时我们是在彭州市展开部署,距离震中汶川县映秀镇直线距离只有80公里。”

余震不断,逆险向前!

赵宏兵作为医疗队内科组长,与战友们一起奋战93天,圆满完成抢险救灾任务,他也被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佳话:他们是“抗震父子兵”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中间还有一段“抗震父子兵”的佳话。

赵宏兵的父亲赵宗诚是1955年参军的老兵,曾参加过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并荣立过三等功。

早年,赵宗诚在解放军高射炮兵部队服役。1961年11月,他所在部队曾在大连上空成功击落国民党空军1架“海王星”电子侦察机。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亲赴坠机现场视察残骸。

“飞机的型号是P2V,是当时非常先进的一种低空低速侦察机。”赵宏兵说话间军人特有的自豪溢于言表。

1982年,赵宗诚调至原济南军区空军工作,目前在家颐养天年。得知老人的儿子赵宏兵赴武汉抗击疫情的消息,济南市军休八所领导第一时间登门看望赵宗诚老两口,安排专人靠上去照顾好老人生活。

“我们非常支持儿子上一线,为他自豪!”80多岁的赵宗诚不改老兵本色,他对干休所的工作人员说,“非常感谢大家的关心照顾,我们会保重身体,让儿子在前线更放心!”


心声:“还是个兵还是医生”

从小听父亲讲兵的故事,赵宏兵长大以后也成了一个兵。

1995年参军集训半年后,赵宏兵又到基层飞行部队锻炼两年。他和飞行员、地勤师、机务兵朝夕相伴,度过了难忘的青春时光。

2019年5月,退役后他自主择业来到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工作。之前,他在解放军456医院工作多年。

“不舍!”赵宏兵顿了顿说,“虽然脱下了军装,但骨子还是个兵,最重要的,我还是军医。”



在他看来,父亲那一代军人在战火中锻炼成长,严谨、务实、干脆、直接。“我们这一代继承了他们很多优点,而作为医生,可能有着更加细腻的思考,工作中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

虽然相识时间不长,赵宏兵在山大二院的一位同事这样评价:接触过几次,印象深刻——谦逊而有才气,低调又有担当。

此言不虚。当初在部队医院,赵宏兵已经是科室主任,面对来看病的基层战士,一惯地热情周到。

而这次到了武汉,面对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他的“暖心治疗”继续细心上演。


话术:“将心比心”层层递进

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来自上海、山东、浙江等六省市的17支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17个重症病区。这里是武汉保卫战的主阵地之一。

这些天来,山大二院众将士一直战斗在“光谷阵地”E1区7楼重症病区。“不少患者存在心理焦虑。”赵宏兵说,“将心比心,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跟太空人似的,病人看着心里能没有压力?”



他缓缓道来:“这时候,除了药物治疗,还需要心理安慰。”

39岁的张沈(化名),夫妻二人均染病住院。年幼的孩子也在治疗,情况实在令人揪心。刚开始的时候,他情绪低落,躺在病床上,不愿搭理任何人。

“首先得获得信任,就要顺着跟他聊天——你得好好休息啊,多休息就能恢复免疫力!

“然后,递进。到了吃饭的时间,就跟他说——好好吃饭才有劲儿康复!你看看,今天的伙食还真不错!

“再递进,聊些家长里短,他就开始讲话了,说了家里的困难。我们顺势跟进,告诉他——得配合治疗,早治好了早回家……

几番交流下来,张先生开始恢复精气神,积极配合治疗。但这,只是开始。


战果:“他终于可以回家了”

细节决定成败,赵宏兵深谙其中道理。

“有一些事情要考虑在前。”他介绍,“比如我们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要提前告诉病人这个中药是清热解毒的,药性偏寒凉,可能会出现拉肚子现象,如果有也属正常反应。

果不其然,有人吃药后腹泻。但由于提前关照过,病人就没出现紧张情绪,能继续服药配合治疗。

“其实,不止于此。”赵宏兵如数家珍,“医药之外的心理干预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咱们鼓励患者通过网络与家人联系,彼此相互鼓励建立信心。”

在隔离病房里,医护人员穿上防护服后,自己也憋闷难受,说话气短费力。赵宏兵说,在交流过程中,医护人员就多用一些动作手势,比如,伸手——请、竖起拇指——你真棒、高举拳头——加油等等,患者能更好地接受到信息。


“肢体动作,其实也是心理安慰的方式!”他说,就是要想方设法帮助患者恢复。

2月20日,张沈接受治疗8天后康复出院了。“成就感!”赵宏兵打心眼里高兴,“他终于可以回家了!”

军人退役不褪色,医者仁术献仁心。这就是战“疫”排头兵的故事,故事仍在继续……

(本文转载自农村大众报,原标题:《战疫面孔|老兵新传:“湖北乡亲,当年的学生兵回来了”》)

上一条:战疫故事35:马承恩:坚守到最后一名患者出院
下一条:战疫故事32:曲仪庆: 战“疫”一线忙 队长责任在胸膛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化西路44号 邮编:250012  联系电话:0531-88363911    传真:0531-88382107     投稿须知 投稿信箱:yxbzgc@sdu.edu.cn

网站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