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温特斯.路思义是美国传教士,耶鲁大学 1888 年入学,1897 年到山东传教,1917—1919 年任齐鲁大学副校长,1919 至 1927 年任燕京大学副校长。他曾先后为三个中国华北的学校——广文学堂、齐鲁大学、燕京大学——去美国筹得巨额款项,因而被称为“华北的教育宣教士” 。
一、耶鲁三杰
路思义生长在麻萨诸塞州的史克朗顿城(Scranton,Mass),当他在 1888 年进入耶鲁大学就读时,正是海外宣道的狂飙吹进美国各大学的年代。路思义成为了“学生志愿海外宣道运动”的一员。与艾迪和华特金被称为“耶鲁三杰”。
“耶鲁三杰”一起进入纽约的协和神学院接受神学训练,学习基础医学知识。 “学生志愿海外宣道运动”当局邀请他们三人出任一年的巡视干事,分头前往各大学访问。路思义被分配到南部与西南部的各州,结果他在这一年里又动员了一百多人加入志愿军的行列。据统计资料显示,1894 年度是这个运动扩展最迅速的一年, “耶鲁三杰”的贡献于此可见。
随后,路思义来到中国
二、从“文会馆”到“广文学堂”
“文会馆”是由美国长老会的先驱宣教士狄考文在山东登州(蓬莱)创办的。在“文会馆”的前两年,路思义一面自己勤习中文,一面教学生物理学,同时也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研读圣经及从事体育活动。在他的鼓励和训练下,“文会馆”的学生举行了山东省有史以来的第一场篮球比赛,吸引了附近许多居民来观赏。
得知华特金在战乱中牺牲后,不禁在日记中写下这样悲痛的话: “这是什么日子啊!是充满苦难与迫害的日子,是由流血与死亡交织而成的日子!”不过他并不因此灰心,相信“上帝的国仍将在中国建立起来”。
三、从“广文学堂”到“齐鲁大学” 虽然狄考文很早就呼吁在中国
路思义从一开始就觉得“文学馆”有待大规模的改革。在路思义的谋划与联络下,美国长老会与英国浸信会终于在 1904 年于潍县成立了一所联合的高等教育学府——“广文学堂”。
1917 年,广文学堂与青州的“乐道院”、济南的“共合医道学堂”合并,命名为“齐鲁大学”,路思义被推选为副校长兼建校委员会主席。为此他回到美国两年多,四处奔走募集建校的经费,对齐鲁大学美丽校园的建成功莫大焉!
四、促成燕京梦的实现
燕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司徒雷登 (John Leighton Stuart)在他的回忆录中称燕大的成立是“一个梦想的实现”。的确,这所以“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为校训的教会大学,不但以它精致和谐的中国式校园建筑为荣, 也是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这个梦想的实现,除了有赖司徒雷登的擘划经营,也要归功于路思义的募捐本领。
然而为了燕大,路思义牺牲了与妻儿家人在一起的安定生活,忍受有些人对他“摆脱不了金钱”的批评,终于促成一幢幢中西合璧的建筑物在燕大校园中建立起来。其中在未名湖畔建有一个六角形的亭子,即由燕大当局命名为“思义亭”,藉以纪念他对燕大的贡献。
五、 “杂志大王”的父亲
他的四个子女都成家立业,尤其是长子亨利.鲁滨逊.路思义一手创办了《时代》(Time)、 《幸福》(Fortune)与《生活》(Life)三大杂志,赢得了“杂志大王”的美誉。从第一期的《时代》出刊以来,路思义一直是它的忠实读者,也时常向儿子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1941 年12 月 7 日,珍珠港事变后的几个小时,路思义长眠不醒,无疾而终,享年 73岁。当天的日记是这样结束的:“我们正进入一个历史上的大时代,让我们相信上帝美好的计划!”
由于路思义在海外宣教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其长子亨利.鲁滨逊.路思义为了传播福音并纪念其父亲亨利.温特斯.路思义, 在中国台湾的东海大学捐款建立了以路思义命名的教堂——路思义教堂
① 。
参考资料:
1、《华北的教育宣教士——路思义》 :
http://cclw.net/gospel/new/xjsqx/htm/chapter6.html
2、《饶毅:未名湖心 思义亭》: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954897/
3、百度百科路思义教堂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2670176.htm?fr=aladdin